法门寺出土文物与晚唐密宗有什么关系?

陕西扶风法门寺,古称阿育王寺,以寺中藏有释迦牟尼佛舍利(指骨)的「护国真身宝塔」闻名于世。唐代从唐太宗开始,每三十年开塔一次,共有七代皇帝前往迎奉佛骨。

法门寺既是皇室内眷进行佛事活动和供养祈愿的重要场所,又是皇帝七迎佛骨、祈求国运昌隆的总道场,具有相当于宫寺、国寺的双重身份。全寺共设二十四院,各宗兼备,诸门总设,是唐代长安佛教各宗派的会聚之处。这些特点,赋予了法门寺佛教独具特色的典型性格。

1982年以后,在濒临倒塌法门寺塔的塔身上,陆续清理出佛经、佛像等多件。1987年春,正式发掘宝塔地宫,获得了震动中外的重大发现。发现的详细情况,尚有待于正式考古发掘报告的发表。据初步了解,共出土各种金银器一百余件,琉璃、珍珠、宝石、玉器、瓷器和漆器等四百余件,还有大量的丝织品。此外,还有记载法门寺史、迎奉舍利具体组织和地宫供养清单等碑记、錾刻等文字资料。这是历次唐代文物出土中品种最多、等级最高的一次历史性发现,将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其中包括宗教、工艺、美术等多种学科提供弥足珍贵的实物证据。

法门寺出土文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丰富多样的宗教文物。其中包括佛指骨舍利四枚(佛真身指骨一节,“影骨”三枚)以及各种法衣(金栏袈裟)、法器(金棺银椁、宝函、锡杖、浴佛盆、银香炉等)和造像。造像中有银金涂菩萨、银金花菩萨等各种工艺作品,如六臂观音、四天王像、捧真身菩萨(莲座錾刻八大明王)等。“双轮十二环迎真身银金花锡杖”,杖身錾刻十二圆觉僧像。许多器物刻有莲花纹、迦陵频迦纹和五钴杵(金刚杵)等纹饰。

873年(唐懿宗咸通十四年),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迎奉佛骨。地宫中供养物,应为这次迎奉前后之物。因此这批器物中的绝大部分,为晚唐时的宫廷器物,是研究晚唐密宗情形的第一手资料。

法门寺并非密宗寺院,却出土这样多的密宗图像纹饰,许多还是宫中专用之物,足证密宗之普及程度。出土文物表明,当时大兴善寺高僧遍觉大师智慧轮,所施物件中有金函、银函、水碗、银香炉等多件。其中一件瘗藏佛指影骨舍利银函上,錾刻有“上都大兴善寺传最上乘祖佛大教灌顶阿阇梨三藏智慧轮敬造银函。咸通十二年(871)”字句。(按:智慧轮为晚唐大兴善寺住持,译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他曾与学成归国的日本僧人圆珍(台密大师)频繁交往。863年(唐咸通四年),圆珍托唐朝商人詹景致书智慧轮。882年(中和二年),圆珍又托唐朝人李达致函并黄金,送智慧轮处,求赐佛经。地宫灵帐上,还刻有十余位高僧像,旁有法号,如静严、济福、常静、道真、玄机、传修等人。这些资料,恐怕是密宗东传日本后,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最后消息之一了。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34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