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 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是晚清历史上一位很特殊的人物,作为一名英国人,他人生中的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中国度过的,而且还是清朝的一品大官,曾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半个世纪。
赫德出生于英国北爱尔兰,19岁时来到中国,被派往英国驻宁波领事馆担任翻译,1859年任广州粤海关副税务司,两年后代理李泰国任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北京面见清政府的实权派人物恭亲王奕时,对中国海关税务及海关存在的弊端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奕深以为然;赫德性情平和,处事沉着,人情练达,也得到奕的赏识。1863年,赫德正式接任海关总税务司。第二年,赫德被封为正三品官员。1865年,总税务司署从上海迁到北京,此后40多年里,赫德一直住在北京。1889年,赫德的官阶升为正一品。在庚子事变(1900)之后,赫德参加了《辛丑条约》的谈判,为维护中国利益作过不少努力。1908年,赫德请假回国,他在办公桌上留下了一张便条:“1908年4月13日上午7时,罗伯特· 赫德走了。”此后,清政府仍然保留他的总税务司的头衔,直到三年后他病逝于英国。清朝追授他为太子太保。
应该说,赫德是一位称职的总税务司。他在任内主持创建了中国海关的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新建了沿海港口的灯塔、气象站,为清政府开辟了一项稳定并逐渐增长的税收来源。他主持下的海关还创办了中国的现代邮政事业—1878年,受赫德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指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建立了“天津海关书信馆”,这是中国最早的邮政机构,并发行了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赫德不但使中国海关迅速实现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管理,而且,在良好的制度约束下,海关成为当时清政府工作效率最高、贪污最少的一个部门。他对外实行条约制度对关税率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由贸易及公平税收。赫德认为,他自己的身份是一名中国的外籍雇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人的“同胞”,因此,当1885年英国政府拟任命他为驻华公使时,他婉言谢绝了。
赫德长期居住在北京,熟知中国国情,又比较了解西方各国在华的利益诉求。在清政府和列强的交往中,他常常充当幕后外交家的角色。奕曾对赫德作过这样的评价:他虽然是外国人,却是总理衙门可以信赖的顾问。正因为如此,清廷不但在税务、商务方面,而且在用人以及内政外交的一些决策上,都比较重视赫德的意见。中国最早的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的总教习,就是由赫德推荐的美国人丁韪良担任的;甚至在一些地方重要官员的人选问题上,赫德也有一定的发言权。赫德认为中国应改革自强,他曾向清政府提过许多建议,力陈中国如果改变政策,可以成为各国的领袖,否则,将变成各国的奴仆。他劝说清政府派员出国考察,了解西方社会的国情,并支持卸任的美国公使蒲安臣担任中国使臣,出使欧美各国。他帮助清政府外购了8艘军舰,为北洋海军的创建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此外,赫德作为总理衙门的顾问,曾参与清政府和西方国家的多次交涉,甚至被派到国外直接代表清政府同外国商议条约草案。他参与签订的条约有《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和《辛丑条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