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的汉译佛经名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心经》。唐玄奘译,一卷。
般若意为“智慧”,在这儿指能使人解脱生死轮回而成佛的神秘的佛教智慧。“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指从苦难的现实世界抵达幸福的涅世界。因此,“般若波罗蜜多”是指用神秘的佛教智慧得到解脱。论述这一问题的佛教典籍特别多,如其中不少典籍篇幅浩大,如篇幅最大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竟有600卷,约480多万字。而《心经》只有260字,成为汉译佛典中篇幅最小的经典。
传统认为,这部佛经字数虽少,却概述了般若类经典的全部纲要,是般若类经典的核心与精华,所以称作《心经》。但后来学者研究,发现这里的“心”,原意并非“核心”、“精华”,而是指“咒”。也就是说,这部经典,原本是咒语。后来由咒语扩展为完整的经典形态。从不同时代翻译出的不同《般若心经》的译本形态看,上述说法很有道理。古代这部经典又常被称作《多心经》。对于这一点,现代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多心经》是割裂了“波罗蜜多”一词而产生的讹称,是错误的。也有人主张,《多心经》一词早在玄奘时代就出现了。从《心经》到《多心经》这一经名的演变,实际反映了人们对这部经的观念的不同。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心经》主要论述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自性(本质、本性)都是“空”,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不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存在,而是说事物的自性是没有形相的,因此不可能用语言、概念来表达;它又是绝对不变的,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用“空”这个词来表述它。佛教认为只要能真正理解与把握了事物的这个自性,就能消除一切苦难,得到最后的解脱。
由于《心经》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所以历代的译本比较多,仅现存的唐以前译本就有十一种。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奘的译本,流传非常广泛。敦煌遗书斯3019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源述》说:“此经原于《大般若》中流出,如《法华经·普门品》别行之类是也。三藏法师玄奘受持,每有灵验,是故别译以流通。若有人清心澡浴,着鲜洁衣,端身正坐,一诵五百遍者,除九十五种邪道,善愿从心,度一切苦厄。”说明这部经在社会上非常流传。
前面提到,提婆的《百字论》原文100个宇,译成汉文后,译文计有200宇,比《般若心经》还短。但是,汉译《百字论》除了本文外,还附有解释,全部总计将近4000字,这就要比《心经》长得多了。所以说,最短的汉译佛经还是《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