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译场?古代的译场是怎么组织的?

什么是译场?

佛经是佛法的体现与代表,因此,历代对翻译佛经都采取十分严肃认真的态度。早期,由于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还不是那么大,译经一般是个人的事业。

即使是这样,翻译者往往都有几个助手,协同努力。这也因为早期翻译佛经的,往往是来华的外国人,由于他们的华文程度有限,必须找几个中国助手。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译经事业往往在帝王的热心支持下进行,日渐隆重起来,译经的制度也日益严密起来。

所谓“译场”,原意只是指翻译经典的地方。早期它可能在某个寺庙中,也可能在另外适当的地方,如某个支持者的家中等,规模既不大,也没有一定的规制。到了鸠摩罗什时代,姚兴专门在长安逍遥园建西门阁,为他设立译场。从东晋南北朝起,北方的重要译场都是官办的。北魏迁都洛阳后,译经事业十分兴盛。据《洛阳伽蓝记》说,永宁寺译场的庄丽,世未曾有。由于译场设备齐全、条件优越,所以当时译出的经典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但南朝的译场仍然因循传统,由佛教寺院或私人设置。南北朝译场形态的不同,反映了南北佛教的不同形态。

到了隋代,隋炀帝在洛阳上林园为彦琮专门建立了翻经馆;唐代,唐太宗为玄奘在大慈恩寺设立翻经院;中宗又为义净在大荐福寺设立翻经院。隋唐之后,凡是重要的翻译者,几乎都在译场中从事翻译;中国佛教的重要典籍,几乎全在官办的译场中译出。古代的译经者除了翻译经典之外,往往还承担着讲解新译典籍的任务,如鸠摩罗什、玄奘等,都是这样。因此,他们的译场,不仅是翻译佛典的地方,还是传播佛学知识,培养人才的学校。鸠摩罗什与玄奘门下出了不少优秀人才,对当时及后代起过重大影响。这些人才,都是从鸠摩罗什与玄奘的译场中学习成长的。

陕西户县草堂寺,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经场所。现存草堂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逍遥园内的一部分。后秦国王姚兴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典,后在园内建草堂寺,供罗什居住。由于鸠摩罗什译经场以草苫盖顶,故得名为“草堂寺”。鸠摩罗什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罗什首次将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类经典全部完整地译出,对后来的中国佛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译场的规制到唐代已比较完备,到宋代更加严密。宋代著名的官办译场——译经院,是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二月起建设,到太平兴国七年(982)六月落成的。该院设在太平兴国寺之西,由三堂组成,中为译经堂,东为润文堂,西为证义堂。宋代所译的经典,就是在这儿译出的。

北宋末年,翻译逐渐寥落,译场也日趋衰落。

古代的译场是怎么组织的?

古代的个人翻译家译经时都有助于,这些助手在翻译时起的作用互不相同。例如有的帮助译者选择恰当的汉语词汇;有的帮助译者修饰译文等等。这些方法后来被官办的译场所采用,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制。

唐代的译场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制了较完备的组织规制。据《宋高僧传》介绍,其组织形式如下:

(一)译主,这是译场的中心人物。他的任务是宣读贝叶经梵本原文,并讲解其意义。担任译主的人必须是精通梵文,明练显、密二教经义的人,如玄奘等。

(二)笔受,笔受的任务是缀文,即将译主的翻译用汉文记录下来。人员多时,一个译主往往配备好几名笔受,以备相互校对。担任笔受的人应通华梵两种文字,熟悉佛教经义。只有这样,才能一发现有疑问,立即询问清楚,保证译文质量。

(三)度语,也叫传语,即口头翻译。因为有的译场请外国来华僧人做译主。如果这个译主不懂汉语,就必须要有一个口头翻译来居中传译。如罽宾的般若法师翻译《四十华严》时,便请洛阳的广济担任度语。当然,如果译主是精通梵文的中国僧人,或精通汉文的外国僧人,那就用不着度语了。

(四)证梵本,即将译好的初稿与梵文原文进行校对,看是否符合原义。担任这项工作的,必须是精通梵汉两种语言的人。

不空,具名不空金刚,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中国唐代密宗开元三大士之一。不空在中国广译显密经教,灌顶传法,教化颇盛。晚年(766)使弟子含光到五台山造金阁寺。大历九年(774)示寂,世寿七十,僧腊五十。唐代宗敕赠“司空”,更加“大辩正”的谥号。

(五)润文,即修饰译文。中国古代从来讲究文章的文采。以往翻译经典,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或倾向于直译,或倾向于意译。直译的经典虽然比较忠于原文,但生硬扦格,很难阅读,也就妨碍了它的流通。意译的经典行文虽然流畅,但常有不合原义之处。此时则要求译文不但要准确,而且必须典雅流利。

(六)证义,就是审阅经典的文义,看有无错误之处。这里一方面是防止润文时出错,纂改了原义;另一方面也是最后把一次关,以保证质量。

(七)梵呗,开始翻译前,都要举行宗教仪式。梵呗即在仪式上唱赞梵呗的人。他们不正式参加翻译工作,属于附属的工作人员。

(八)校勘,翻译完毕,誊写清楚,这时须有人将誊写本与原稿校阅一遍,以防抄错。

(九)监护大使,这是代表官方监护译经事业的官员,是一种荣誉职务,常常由朝廷高官担任。他的任务是管理译场的一般事务,并负责将译好的经典上呈给皇帝。

上面是唐代译场的一般情况。宋代译场则更为严密。《佛祖统记》中有一段话介绍宋代译场的概况,是这么说的:“第一译主,正坐,面外,宣传梵文。第二证义,坐其左,与译主评量梵文。第三证文,坐其右,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差误。第四书字梵学僧,审听梵文,书成华字,犹是梵音。第五笔受,译梵音成华言。第六缀文,回缀文字,使成句义。第七参译,参考两土文字,使无误。第八刊定,刊削冗长,定取句义。第九润文,官于僧众,南向设位,参详润色。僧众日日沐浴,三衣坐具,威仪整肃。所须受用,悉从官给。”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41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