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人为什么把那些敦煌遗书放进藏经洞?

近代以来,中国有四大学术新发现:一是甲骨文,一是汉简,一是故宫内库明清档案,在一就是敦煌遗书。这四大发现对学术研究的促进之大,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

以往在敦煌学界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约在公元11世纪,由于西夏或其他外部势力的威胁,敦煌僧众为防止这批文物受到战乱的破坏,故而把它们坚壁收藏起来。这种观点一般被称为“避难说”。但近来这种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怀疑。新的观点认为,这是一批因长期使用而废损的写卷,因已无用,故被弃存在第十七窟中。这种观点被称为“废弃说”。因避难而珍藏的观点值得斟酌。

如果是因战乱而珍藏,则一般来说被珍藏者应是被视为较宝贵的东西。审视敦煌遗书,绝大部分是断篇残卷,有的是抄错的废稿,有的是练字的废纸,有的纯属胡涂乱抹的瞎写。佛经虽多,却不足以凑成一部完整的大藏。从其他方面的材料可以知道,敦煌当时不但有完整的大藏,还有金银字写的藏经,锦帙包裹的金头《大般若经》等等。然而它们却又不在藏经洞中。因此,“避难说”不能说服人。必须另外探索原因。

我们知道,佛经对于佛教徒来说是十分神圣的,因为它是佛法的代表。许多经典上都有这样的话:凡是抄写、诵读、流通佛经的人可以得到福报;而亵渎佛经的人将会得到惩罚。然而,一部佛经,流通的时间长了,难免会损坏。如果一部经损坏了,怎么办呢?当然不能随便扔掉。中国佛教徒有一种传统的处理方法,那就是把它们放在佛塔、佛像中;或埋在地里,上修一座小塔,以示供养。至今我们常能在古旧的佛像、佛塔中发现古代佛经,原因正在这里;发现的这些佛经大多部帙不全,残缺破旧,原因也正在这里。

那么,敦煌为什么会保存下来这么多陈年废纸呢?这又与纸张在当时比较珍贵有关。东汉之后,纸虽然逐渐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但毕竟还是比较珍贵的。因此,每一张纸在当时都要被充分利用。敦煌遗书中有不少卷子都是正反两面书写,道理正在这里;同时,敦煌佛教寺庙保存这么多非佛教的文书,原因也正在这里。我们考察一下这些非佛教文书,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文书的背面都写有佛教内容。这说明佛教寺院之所以保存它们,是为了利用这些纸张另抄东西。

从敦煌保留的大量佛经目录我们可以看到,敦煌寺院经常举行清点藏经的活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藏经洞的这些遗书不是当时的敦煌僧人们珍藏的;恰恰相反,在一次大规模的清点寺院佛经后,僧人们认为这批东西没多大用处了。故而找了一个石窟,把它们封存起来,废弃了。

应该指出,我们主张敦煌遗书最初不过是僧人们的废弃物,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它的价值。古人的价值观与我们是不同的。举例来说,遗书中的疑伪经对虔诚的佛教僧人来说,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但对我们来说,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稀世珍宝。这里我们应当提一下汉简,被历史学家奉为至宝的汉简,说到底,也不过是被守卫西陲烽火台的官兵扔在垃圾堆中的废物罢了。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40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