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开元录》?为什么历代都很重视《开元录》?

《开元录》,全称《开元释教录》,二十卷。是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长安西崇福寺僧人智昇纂的一部经录。

智,生平不详,很可能出生于某名门望族。他自幼出家,后隶属于长安西崇福寺,是个律宗僧人。曾与其他两位僧人一起,受玄宗妹妹金仙公主派遣,前往房山云居寺送刻经底本。他精于佛教目录学,共有著作5部25卷,其中最重要的是《开元录》,这部目录在撰成的当年即进呈玄宗,并蒙敕驸入大藏。

《开元录》分为总、别两录(二帙)。

总录著录了从东汉到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共664年,19个朝代,僧俗176位译撰者译撰的汉文佛教典籍2276部,7046卷。每位译撰者均附有简略的小传。还著录了历代经录共41家。

《别录》分为七部分:

(一)有译有本录第一,即经过智 审定,应该收入大藏经的典籍在佛藏结构体系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这里。

(二)有译无本录第二,即内容没有问题,但未能搜寻到经本的经典。

(三)支派别行录第三,即一些从大部抄出别行的典籍,一一说明它们的出处。

(四)删略繁重录第四,这部分著录的也是从大部中别出的经典,以及同本异名的经典。智 认为,在这儿列举的经典没有必要单行,主张把它们全部删除。

(五)补阙拾遗录第五,这是智搜求而得,新入藏的经典。

(六)疑惑再详录第六,这部分著录真伪难辨、尚须考证的疑经。

(七)伪妄乱真录第七,这部分著录伪经。

《开元录》至此实际已结束了。但智 又别撰了《入藏录》两卷,实际是《有译有本录第一》的一个略出本。《入藏录》共收经1076部,5048卷,分作480帙。

《开元释教录》对中国佛教文献学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择要而言,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广泛搜罗典籍,予以仔细考订

从《开元录》的《入藏录》上对每部经典纸数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出,智 广泛搜罗了各种经典的原本,这就为他的鉴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他的工作得以远远超出前人。这些工作主要体现在“有译有本录”中。在该录中,智 对许多经典都作了详细的考证,纠正了前代的许多讹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

(二)对汉文大藏经分类结构的贡献

《开元录》纠正了过去多方位提出不同标准的做法,除了“贤圣集传录”之外,基本上贯彻了以经典本身的内容特征来决定它的归属的分类方法。这种方法根据佛教典籍本身所反映的知识内容和思想倾向,分门别类地把它们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完整体系。它将同一思想内容的经典集中在一起,把内容与性质相近的经典排在相近的位置上。这样,便有利于系统地揭示这些经典本身最本质的属性和内容上的相互联系。这样编成的大藏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佛教的全貌,既便于人们从整体上去把握佛教,也便于人们触类旁通,认识某一种经典在整个佛教中的地位。《开元录·别录·广录》的出现,标志着汉文大藏经的结构体系在理论上已经完成。

《开元录》在大乘经中设立了“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等五大部,这五大部的设立与中国佛教各宗派及其判教学说有一定的联系。在汉文大藏经形成的初期,中国的早期判教学说曾影响过佛典的分类。其后,随着中国僧人对印度佛教认识的深入,汉文大藏经逐渐依照印度佛典结构的理论去组织。现在,中国佛教的判教理论重新出现在佛典的分类中,这无疑是自南北朝晚期起佛教日益中国化的一种反映。从这个角度讲,智 设计的大藏经结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佛教的发展水平。

(三)对佛教经录学发展本身的贡献

《开元录》对佛教经录学的发展也作出重大贡献。纵观中国的文献目录学,可以说,智 创造了一个高峰,并雄峙几百年。

当然,《开元录》也存在一些比较大的不足:

1.《开元录》未能全面反映出中国佛教当时的发展水平。

2.重视外国传入经籍的翻译,轻视本国僧众的著述,这应该是《开元录》的一个最大的缺点。

3.从总体上看,智 站在中国佛教重大轻小的传统背景上设计汉文大藏经结构,因此,他没有考虑怎样用大藏经的结构来反映佛教发展的历史线索。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39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