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宝顶山密宗石刻造像有哪些特点?

大足宝顶山密宗石刻造像是一个庞大的密宗道场,它既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充分表达了其所显示的故事内容和宗教的哲理。

密宗在中国内地盛行于8世纪,流行于黄河流域。至9世纪初,密宗在内地渐至衰落。但是从9至13世纪,密宗在四川不仅未见绝迹,还处于兴盛的局面。9世纪末,四川西部的柳本尊自创密宗,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苦行传道,弘扬大法。12至13世纪中叶间,高僧赵智凤承持其教,号称“六代祖师传密印”,在大足传教布道,创建了宝顶山摩崖造像这座完备而有特色的密宗道场,从而把中国内地密宗的历史往后延续了400年左右。

在佛教石窟艺术方面,自3世纪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中国北方分别于5世纪和7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典型成就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但至8世纪中叶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此时,位于长江上游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

大足宝顶山密宗石刻位于重庆大足县城东北,与附近的圣寿寺、小佛湾、舍利塔、山路旁的造像等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密宗道场。宝顶山密宗石刻由南宋时期密宗名僧赵智凤主持开凿,南宋淳熙六年(1179)开工,淳祜九年(1249)完工,历时70年。大足宝顶山大佛湾造像群是在长约500余米、高约15米的山谷崖壁上,按照统一的计划、周密的设计完成的。虽然历时70年,但全部造像是一个内容丰富、变化多端的整体。其中,著名的是第8号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第13号孔雀明王窟、第14号毗卢道场窟、第15号摩崖父母恩重经变相、第17号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摩崖、第20号摩崖地狱变相、第21号柳本尊苦行摩崖、第29号圆觉洞和第30号摩崖牧牛图等。这些造像变相与变文并举,图文并茂,布局构图严谨,教义体系完备。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34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