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岩画与佛教密宗有什么关系?

凉山岩画阴刻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博什瓦黑(彝语,意为蛇门岩)的16块巨石上,是一处大型摩崖线刻画遗迹。

凉山岩画的内容基本为佛教造像,其中很多是密宗题材。南区中心为一组涅槃佛像,下层有释迦、观音等像。观音菩萨像较多,有双臂戴宝冠持净瓶者,也有三面十二臂观音。其他造像,有四天王像,着冠,现忿怒形。有多尊明王像,三面六臂,正面作忿怒形,手持轮、索、剑、刀等各种法器,或足踏夜叉,或骑坐于水牛上。此外,还有犀牛、麒麟、龟、鸽等鸟兽。值得注意的是,一组六人骑马出行图,马上人物有的戴高冠,有的着幞头,马前有奔犬,空中有飞龙。戴高冠人物,高冠与剑川石窟及《张胜温画卷》中南诏大理国王的服饰相同,马为建昌马,手执蛮鞭,应为当地王者像。另有一男人像,鬈发,穿长袍,左手持扇,背后有帽、杖和瓶,这是当地原始巫教的巫师——笔摩的形象。

凉山密宗岩刻,与剑川石窟多有相似之处:盛行观音崇拜,多天王像和明王像等。刻出王者出行行列和巫师笔摩形象,也与剑川石窟雕刻南诏王的传统一致。岩画时代为唐宋时期,即南诏晚期至大理时期。凉山在历史上曾归属于南诏国,时凉山为州,建西昌府。始治凉山的是南诏丰王之子世隆,称景庄王。因此,出行队伍中的国王,有可能就是景庄王。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33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