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法会,全名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简称水陆法会或水陆道场。举行法会时,殿堂上悬挂的宗教画或石窟佛寺中的壁画和塑像,称为水陆画。
水陆法会,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这种法事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忏》(《梁皇忏》)和唐代密宗冥道无遮大斋相结合发展起来的。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东川杨锷采纳密宗仪轨,将唐代密宗的“冥道无遮大斋”和原有的梁武帝“六道慈忏”相结合,撰成《水陆仪》三卷行于世。“水陆”之名,始见于宋遵式(964~1032)的《施食正名》“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
现行水陆佛事分内外坛,以内坛为主。内坛悬挂毗卢佛、释迦佛、阿弥陀佛等像。外坛修“梁皇忏”,诵《法华经》、《净土经》等,设“焰口施食”(焰口即面然,为一饿鬼名)。水陆画亦分上下二堂,上堂为佛、菩萨、缘觉、祖师、明王、护法及印度古仙人等像。下堂为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等六道像,还有山岳江海诸神、儒士神仙、城隍土地、善恶诸神等像。水陆道场和水陆画,都是集儒、道、释之大成。其中就包括毗卢佛、明王、六道轮回等许多密宗题材。所以,现存国内的水陆遗迹,包括石窟、佛寺中的水陆画,就多与密宗题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