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化寺的京音乐(庙堂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地位如何?

智化寺保存的“京音乐”属汉传佛教寺院音乐,又称庙堂音乐。

明代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智化寺成为北京佛教音乐的传播中心。五百多年来,智化寺的佛教音乐传承未断,至今艺僧师徒已相传了二十八代,是唐宋以来燕乐中鼓吹教坊的一部分,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智化寺位于北京东城区禄米仓胡同东口路北,为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司礼监太监王振所建。初为家庙,敕赐名“报恩智化禅寺”。“土木之变”后,王振被抄家灭族。英宗复辟后,又在此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天顺六年(1462),又特颁赐大藏经一部。清乾隆七年(1742),皇帝颁旨毁王振像,该寺从此日渐颓败。解放后,智化寺不断进行维修,现为北京最大的明代建筑群之一。该寺建筑精美,呈中轴线布局,山门内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及东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大悲堂等。智化殿为寺的正殿。藏殿内尚存转轮藏一具。如来殿为两层楼阁,上层四壁遍设小型木质佛龛九千多个,称万佛阁,佛像保存完好。阁内明间顶上原有雕饰精美的斗八藻井,20世纪30年代为美国人所得,现藏于纳尔逊博物馆。寺内主要建筑物的屋顶用黑色琉璃脊兽铺砌,虽经历代多次修葺,梁架、斗拱、彩画仍保持明代早期建筑特征。

智化寺设有僧人乐团,一般在做法事时演奏。在演奏技巧与方法上,至今保存着历史原貌,被称为“庙堂音乐的活化石”。演奏的曲牌,分为只曲和套曲两种。主要为第十五代传人永乾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49)整理的《音乐腔谱》。此谱为尺谱,载有四十八首佛曲,其中有唐代教坊曲《望江南》、《千秋岁》、《感皇恩》、《后庭花》;有与宋代词牌相同的《一剪梅》、《醉春风》、《梅花引》、《粉蝶儿》等;还有与唐代法曲同名的《献仙音》等;最多的还是传统的呗赞乐曲,如《三宝赞》、《金字经》、《五方佛》、《华严灯赞》、《普庵咒》、《楚江秋》、《五团花》、《焚化赞》、《大华严》、《小华严》等。 演奏所使用的乐器,有鼓、铛子、小钹、大钹、铙、木鱼、笛、十七簧笙、九孔管(前七后二)、云锣等,其中九孔管、十七簧笙为唐宋旧制。

除了演奏佛教音乐外,智化寺佛教乐团也演奏具有浓郁古朴风格的古代民间曲调,如《拿天鹅》、《放海青》、《垂丝钓》、《小花园》、《锦堂月》之类的乐曲。在吸收民歌曲调的基础上,当今智化寺佛教音乐,除演奏传统曲牌外,还创作出内容更为丰富多彩的佛教音乐。其中《五方佛》、《行道章》、《倒提镏金灯》、《金锁套十番》等乐曲,已成为驰名世界佛坛的音乐。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24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