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楷书鼻祖”钟繇不惜掘墓盗笔法?
汉隶向楷书的转变,既是字形的,也是笔法的。在古代,笔法常常是书家们提升自己书法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钟繇(151—230),是书法史上由汉隶转向楷书的关键人物,被誉为“楷书鼻祖”。他对书法学习非常执着,几乎到了痴狂的地步,即使睡在床上,也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指在被面上比划,以至于常把被面划出些破洞来。相传有一次,钟繇和曹操、韦诞、孙子荆等人在一起研讨笔法,钟繇意外见到韦诞有一本蔡邕的论笔法秘籍,便想要借来研究,可无论他如何苦苦哀求,韦诞都不肯借,气得钟繇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灵丹妙药救了他一命,可韦诞仍不肯借。无奈直至韦诞死后,钟繇便暗地派人掘盗韦诞的墓,偷来那卷陪葬的笔法论著。钟繇明知盗墓是极不道德的事情,但因为太想要得到那本令他念念不忘的笔法秘籍,不得不出此下策。虽然,这个记载未必真实,笔法之于书家们的重要性却彰显无遗了。
钟繇从蔡邕的笔法中悟出了“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的书法准则,在完成书法由汉隶向楷书的转变中作出重大贡献。其代表作有《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等,其中《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是他六十八岁时所书,被称为“正书开创第一表”。《宣和书谱》亦称:“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书圣”王羲之以及后世诸多的书法大家无不刻苦临摹过钟繇的楷书作品。其实,钟繇是当时曹操手下一位声明卓著、有赫赫战功的三朝元老。尽管他当时位高权重,但后人提及他时,往往在意的是他在书法上的成就而非政治上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