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白书(飞帛)的由来?“飞白”是白色的书体吗?
东汉灵帝时期设置的鸿都门学,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文学艺术大学了。汉灵帝刘宏曾亲自撰写《皇羲篇》五十章,引召了一批在太学诸生中能为文做赋的人入鸿都门学,后来把一些擅写尺牍以及工书鸟篆的人也搜罗至门下。于是鸿都门学成了文学艺术交流、教育的场所,并给擅书者提供了用武之地。
蔡邕(133—192)是东汉名噪一时的书法家、文学家。有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鸿都门学去,就在门外等候接见时,看到几个工匠正用扫把蘸着石灰水刷墙,由于扫把稀稀疏疏蘸不了太多石灰水,墙面又不够光滑,只见工匠们刷一下,便有好多涂刷不匀的墙皮露出扫把的丝丝痕迹,颇有趣味。蔡邕看着看着,似乎看出了点儿“门道”来,想到自己平日里写字的时候,都是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写下去笔道全是黑色,倘若像工匠们刷墙这般,让黑色的笔道里露出几丝白,会不会更加生动自然呢?想到这儿,他一交上文章,便迫不及待地飞奔回家,准备好笔墨,一边想象着工匠们刷墙的场景,一边提笔“刷”了起来。谁料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不是露不出“白”,就是露出的“白”太过生硬。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研悟实践之后,蔡邕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等各方面掌握了分寸,写成了黑墨中丝丝露白的笔道,写出的字也显得更加飘逸灵动,意趣盎然。
蔡邕首创的这一书体被称为“飞白书”,也叫做“飞帛”,不是用白色写的书体。所谓“飞白”是“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北宋黄伯思语)。可以说,“飞白书”在传统书法艺术丛林中独树一帜,亦彰显了书法虚实相生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