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真的可以叫“真书”吗?

“楷”本来是指一种枝干疏而不屈的树,这种树被尚“礼”的孔子种过之后,它的名字就引申出了法典、典范的意思。用这个字来命名的书体当然也要符合这种正直堂皇的气象,但楷书最早的时候却并不只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楷书”。

西晋时候有个叫卫恒的人,他在《书势》里写道:“王次仲始作楷法……”这是把八分书作为楷模。又写道:“伯英……下笔必为楷。”这就把草书作为楷模了。可见当时人们是把写得好的,可以当作模范的书法叫做楷书。

楷书由隶书演变发展而来,在魏晋南北朝已基本定型,到唐朝趋于成熟并达到高峰。唐楷的形成主要在钟繇(元常)、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改变隶法的魏晋楷书基础上,初唐四杰以及颜真卿、柳公权又作出了贡献。到了北宋时楷书便具体指向唐楷,这就和我们今天对楷书的印象完全统一了。此后,楷书这个名词所指代的书体范围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具体化。

再看“真书”这个概念,最开始它并不指代后来意义上的楷书。唐代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说过“真书”指的是由秦代程邈确定下来的隶书。而在钟繇确立楷书之后,就有人把他作的新书体称为真书。明代张绅在《法书通释·辨体篇》中写道:“但自钟元常之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真书。”随着楷书的独立成熟,真书也就更多地指向了楷书,但楷书与真书可以互称则是北宋之后的事了。

所以,北宋以后楷书就真的可以叫“真书”了。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06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