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绘画有“喜画兰,怒画竹”的说法?

为什么有“喜画兰,怒画竹”的说法?

兰、竹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植物,它们与梅花、菊花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从古至今有众多的文人写诗赞颂,画家们亦争相描绘。兰花盛开于深山幽谷之中,纤尘不染,独自绽放沁人心脾的幽香,具有高贵的君子之风。竹子由于生长地区较为广泛,更被大众熟知,它虚心向上,于寒冷孤寂的严冬中依然苍翠,永不变节。元末僧人画家觉隐说:“吾尝以喜气写兰,怒气写竹。”从此,便有了“喜画兰,怒画竹”的说法。此两种日常所见的植物怎会和人的喜怒哀乐联系起来呢?

兰、竹画起源于唐代,宋代比较盛行,元代有大批文人士大夫参与到画兰、竹的队伍中来。无论是身为宋代皇室后裔的赵孟坚,抑或是主张“复古”的赵孟kuo  ,还是好画“无根兰”的郑思肖,皆有名迹流传至今。赵孟kuo提出“写竹还须八法通”,以书法用笔入画的观点对后世绘画影响至深。当时画竹名家柯九思也认为写竹竿用篆书的方法,写竹枝用草书的方法,写竹叶用颜真卿写“撇”的方法。所以称“画竹”为“写竹”,称“画兰”为“写兰”。

画竹在于竹竿坚实挺拔,枝干纵横,竹叶劲健有力,如矛锋错出。画家在愤懑不快时,排解的最好方法自然是通过“写竹”将胸中的郁结之气痛快淋漓地发泄出来。而画兰在于它的叶势飘举,花蕊吐舒,用笔有提有按,如“纸上芭蕾”一般。以此传达人的兴奋、欢喜、得意之心境,真可说是畅快至极。“喜画兰,怒画竹”所体现出的是古人对线条的感悟,一点一画皆有情感。与其说是古人对笔墨意趣的追求,倒不如说是古人直抒胸臆的最佳手段。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498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