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用焦点透视法看中国画?

为什么不能用焦点透视法看中国画?

达·芬奇创作了著名的《最后的晚餐》,类似图中的视角我们在西画中司空见惯。但如果用这幅画的视角去审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否会觉得有些奇怪呢?

其实,不是《富春山居图》画错了,而是我们的标准用得不恰当。诸如《最后的晚餐》一类的西方绘画作品所使用的创作方法称为“焦点透视法”,艺术家们通常采用“焦点透视”来观察事物。“焦点透视”要求画面中所摄取的对象只限定在一个固定点上,犹如照相机定点拍摄,其幅度极为有限,当然这也是一种“机器式”的观察。如果按照这样的法则来创作中国画,就不可能在一小幅画面上描绘出高山大川的全貌,更不可能创作出《富春山居图》这样的鸿篇巨制。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绘画理论家提出关于中国画观察事物的原则,认为画家在作画时应该与描绘的对象拉开一定距离。这符合了“近大远小”的法则,同时也在创作时开阔了视野,以便在有限的画面上描绘出广阔的山貌,令观者产生“咫尺千里之遥”的感觉。中国画创作运用的视角是“游走式”的,眼睛在不断地转动。画面将远近、左右等多个视角观察而来的片段联接在一起,画家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束缚自由发挥。在实际作画时,画家更多的是凭借视觉经验,而非“照相机”式的记录。《富春山居图》等长幅作品也只有在这样的观察方法下才能创作出来。

所以说,用“焦点透视法”是创作不出《富春山居图》来的。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498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