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画的“创新”都是通过“复古”来完成的?

为什么中国画的“创新”都是通过“复古”来完成的?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名作。诗人登上兖州城楼,眺望远处,看到了古人留下的遗迹,借着“古意”来阐发今天的情感。这种对“古”的崇尚使得中外艺术史上的每一次革新都是以“复古”的形式来完成。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礼崩乐坏的现状,提倡恢复周代的礼制,可以说是开了“复古”的先河。横跨唐宋两朝的“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为了扫除当时华而不实、绮丽空泛的文风,提倡继承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而展开的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复古”运动。元代画家赵孟kuo为了改变当时作画用笔纤细、敷色浓艳的绘画风格,提倡学习唐宋技法,认为作画贵有“古意”,并在“古意”的引导下成功地推进了元代绘画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后来的“元四家”。明代则无论在文学上还是艺术上都依然承接着前代的“复古”。而与明代同时期的欧洲正在进行影响空前的文艺复兴运动,他们提倡复兴古希腊、罗马的传统,依旧是打着“复古”的旗号使文学艺术有了质的飞跃。

“古意”是治疗弊病的一剂良药,无论是礼制还是文学,抑或绘画,中西“复古”倡导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创新”,改变停滞不前、混乱不堪的现状,借古开今,通过“复古”来重新规范新的秩序,“复古”不过是“改制”的一种手段,当新规范建立的时候,前一代的终点也就转换为新一代的起点了。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497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