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传统雕塑色彩丰富?

为什么中国传统雕塑色彩丰富?

西方人偏爱用大理石打造神像,因为玉石般纯洁的颜色显得静穆高贵。但是,走进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长廊,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敦煌莫高窟里的佛像,肌肉设白粉,头发用粉青,眉毛画石绿,在红衣绿衫的映衬下鲜活动人,身后华丽的壁画描绘的更是一个活色生香的极乐世界。在古代中国,几乎所有的雕塑都是五彩缤纷的,用颜料和金银对雕塑进行赋彩装饰的过程被称为“妆銮”,在文献与碑刻中,妆銮又被称为妆彩、妆饰、妆绘等,甚至有时直接以“画”代之。

中国雕塑始终没有将绘画和雕塑严格分离开来,“绘塑不分”是中国雕塑的特色。在写实的中国传统雕塑中,雕和塑造就的是骨骼,色彩则深化了细节,更真实地表现了对象,例如山西晋祠的宋代侍女像,彩绘的眉目使得侍女的面貌更加生动传神。在写意的中国传统雕塑中,明亮的色彩更为重要,例如深受百姓喜爱的惠山泥人—“大阿福”,泥坯粗犷写意,用色泼辣明快,作品的效果主要在彩绘上反映出来。鲜艳单纯的色彩更贴近民间的审美需要,在惠山艺人中流传着一句老话,叫做“三分坯子七分画”,可见惠山泥人的魅力主要来源于色彩。在中国传统雕塑中,色彩不是雕塑形体的附加物,它既不是为了掩盖雕塑作品材料的不足,也不是单纯为了美观,而是作为构建雕塑整体形象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存在的。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480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