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上海美影厂推出第二部童话题材的水墨动画片《牧笛》。它把李可染的《牧牛图》搬上银幕,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秀美景色和独特意境。《牧笛》在放映后,得到很高的评价,被美国评论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为什么《牧笛》会被称为是最美妙的电影音乐呢?
首先,水墨动画片《牧笛》是一部反映南方山水风情的作品,整部作品没有台词,也没有对话。西方也有类似没有对白的动画片,如捷克的《鼹鼠的故事》。圆头圆脑的小鼹鼠所演绎的既搞笑又充满温情的小故事,曾让所有的孩子和成人忘记了烦恼和沉重,享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温暖。而《牧笛》则完全依靠音乐语言来贯穿剧情,音乐作为背景的主要表现元素在片中的分量很重。音乐的风格直接决定了动画作品的风格。为了突出本片的南方特色,制作者特意在音乐中广泛采用广东音乐中的五声音阶,还特别强调和突出具有浓厚南方特色的“7”音。这样的处理,使得影片的配乐显得温婉柔和,更能烘托出南方水乡的诗情画意。
其次,本片的曲作者吴应炬为中国众多动画片配过乐,在牧笛中,他根据不同章节,用不同的民族乐器,表达了不同的意境。影片开始使用了笛子、扬琴和三弦,笛声是牧童奏出的,牧童手指的运动与音乐高度合拍。扬琴用来表现水声;三弦则作为纯配乐来用,为老牛水中的戏舞“配乐”。也没有排除用西洋乐器:比如牧童入梦的音乐,就是用铜板琴、钢板琴先奏,再由弦乐和扬琴共同演奏一段三拍圆舞曲,小提琴又在不知不觉中加入,更加活泼优美。贯穿全片的笛声由中国一代笛子演奏宗师、享有“魔笛”之美誉的陆春龄担纲吹奏,更是经典。
最后,能和主题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是影片的格调。《牧笛》故事非常简单,讲述牧童梦中失牛和得牛,故事的叙述是其次,重在画面上营造天人合一、与世无争的意境。片中每幅画面都是笔墨酣畅的水墨佳作,背景是由“长安画派”的重要画家方济众绘制的,主要场景均以多变的皴染笔法表现出“山水空濛”的意境,画面丰富而不凌乱,墨到处物由心生,留白处遐想绵延。
音乐作为艺术的载体,能承载一些语言、画面所无法表达的涵义。《牧笛》将诗情画意的水墨动画与民族音乐进行完美融合,创造出中国美学独有的悠长意蕴,伴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堪称“中国学派”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