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把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照射在白色的影幕上以表演故事的戏剧,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表演者在幕后操纵剪影、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史料和近代民间皮影艺术流传的情况,可以推断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地区,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在北宋时,中国皮影戏已非常成熟,在其他传统戏曲表演尚未发展成熟之际,宋代的皮影戏已能演绎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一些记载宋人生活的著作如《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都提到过宋代皮影戏的盛况。宋代以后至明清,皮影戏一直盛行,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喜爱,普及全国各地,与各地曲艺、语言、习俗结合,发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皮影戏艺术。
皮影人物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其造型风格独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接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的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于表演效果。由于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广泛流传民间、受欢迎的娱乐形式之一。
皮影成功地汲取了我国古典图案与民间图案中的精华,具有装饰风格,是造诣极高的平面雕镂技艺。皮影在表演时从后面配上灯光,跟电影银幕有些相似。人物造型及其运动方式也与动画形象极为接近。因而我们可以说皮影戏就是11世纪的“动画”,为之后的动画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作为中国美术电影的一个重要种类的剪纸片,也是借鉴了民间皮影戏的很多特点,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平面雕镂艺术作为人物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以戏曲皮影戏装配关节以操纵人物动作的经验,制成平面关节纸偶。譬如1958年由万古蟾先生导演的《猪八戒吃西瓜》,就可以让人领略到剪纸动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