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矶原名牛渚矶,位于长江东岸的马鞍山,三国吴时更名采石矶。先说一下什么是“矶”。据《辞书》上说,“矶”就是突出水边的石柱、石滩、石山。因此,“矶”就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江流,二是三面环水,三是水急浪涌,形势险要。
采石矶出名,除了地势险要外,还因为此地曾发生过重要战争。南宋绍兴年间,文臣虞允文曾率领军民大败金兵于此,史称采石之战。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曾经带领丞相李斯和少子胡亥“亲巡天下,周览远方”。他东巡时,曾行至原属楚国的“云梦泽”(大概位于今湖北洞庭湖以北一带),然后顺江而下,经海渚、丹阳,到了钱塘。这里的海渚,就是指的牛渚。
那么,牛渚为何要改称采石呢?这个问题历来说法不一,梳理下来大概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牛渚这里产五色石,所以叫“彩石”,比如《太平御览》引《江源记》云:“采石浮梁山下多铁锤,水落则见,有赤乌字,盖昔人采五色石于此,因名山曰彩石。 ”记载是说,江水浅的时候,浮梁山下面时不时能看到有采石头用的锤子,上面还可有赤乌两个字,赤乌是孙权的年号,这采石山就是因为出五色石而得名的。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这里产石料,工匠们在这里开采石头,所以叫采石。比如《大清一统志》就说:“商旅于此采石至都,输造石渚,因名。 ”这是说采石离金陵不远,商人从此地采石运石。于是牛渚之名逐渐被采石代替。
采石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传为唐朝诗人李白酒醉捉月溺死处,许多人前去吊唁李白,其中不乏好事者在附近的石壁上题诗来赞颂李白。现今有太白楼、三元洞、联壁台等古迹,采石矶、燕子矶和城陵矶合称“长江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