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济原住民的传统文化对于斐济影响颇深,融合在斐济的方方面面,包括食物、节日、仪式和艺术等。在斐济的博物馆里,保存着完整的各种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诉说着关于斐济的点滴过往。在楠迪市,每周六都会开放传统市场,不定期还会有特色手工市场,去这里感受当地的风土文化,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体验。
斐济社会的部落制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至今每个小区、村落的首领,通常是由德高望重的酋长担任。遇到重大事情和庆典,都会举行卡瓦仪式。对外来的观光客而言,参加卡瓦仪式是融入当地部落的重要方式。当地人席地而坐,将一种根茎包在棉布里再放在三角大圆鼎中加水揉搓,让挤出的汁液流入椰子壳中,即可饮用。按照斐济的传统习惯,客人在接卡瓦之前先击掌一下,然后双手接过椰子壳,将卡瓦一饮而尽,再击掌三下以表示谢意。其他人也击掌欢呼,由此,观光客与当地人很快就打成了一片。
斐济居民中53%信奉基督教,38%信奉印度教,8%为穆斯林。宗教在斐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周日是教堂日,人们吃过早餐,迎着朝阳,到教堂去举行礼拜活动。每年10月13日,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诞辰,举办大型宗教活动和宗教仪式。10月或11月的“迪瓦利”节是印度教中最重要的节日,有灯饰和舞会。2013年6月8日,华人后裔伯多禄·钟接任斐济天主教会总主教。据《新西兰天主教新闻》报道,逾117位官方嘉宾,包括总统、总理和许多内阁官员,出席了祝圣礼。在斐济的教堂建筑方面,圣弗朗西斯泽维尔教堂属于显著的传统欧洲风格,但教堂内用草席代替排椅,因而又别具斐济乡村风味。教堂内三幅壁画的两侧,是斐济两大种族:土著斐济人和印度裔斐济人的画像,每个种族都有其各自的传统礼物和象征。坐落在楠迪岛上的萨布拉马尼亚湿婆神庙,是斐济也是南半球规模最大的印度教寺庙,由印度教神像、加尼什寺和湿婆神庙组成。寺内的神像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特别有异域风情,也是不少摄影爱好者喜爱取景的地方。
斐济岛上至今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离首都苏瓦数十公里处有一个名叫“贝加”的小岛,岛上村民身怀“走火”绝技。他们在烧红的石头上行走如履平地,不损分毫。按照自古以来的规矩,走火者在表演前必须净身斋戒5天,以求得小精灵的保佑。人们当然不信精灵之说,但走火本领究竟是怎么练就的,对局外人来说仍是一个谜。如今,这一民间绝技已成为斐济旅游的重要项目之一,吸引着无数的外国游客。而在斐济部落里,维兜兜族少女举行成年礼,却要遭受蚂蚁啃咬之苦。当地人希望她们能够承受住痛苦,同时也像蚂蚁一样团结。而提库纳族少女在成人礼上要剪去头发,只在头顶留一小撮头发,此举是为了表示传宗接代,而那撮头发就像与祖先联系的一个桥梁。然后有专人拿针穿过少女的耳朵留下耳洞,这是父母对孩子将来幸福生活的寄望。在斐济部落里,还有个特殊的规矩,那就是不能摸别人的头。摸别人的头,是对他人最大的羞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现在斐济人已完全跨入现代文明,但不摸别人头的习俗还是保留下来了。
历史上的斐济确有一些奇怪的传统习俗。其中,自残是他们哀悼的一种常见方式。如果部落首领去世,女人就会用皮鞭抽打男人,而男人会用烧硬的黏土扔向女人。甚至,男人会切掉自己的小拇指或小脚趾,女人会用火烧自己。这些传统习俗在20世纪已逐渐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