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什么意思
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只要社会稳定,人们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不发生剧烈变革,民俗文化就会稳定保持。民俗文化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只要经济基础不变,即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过无数次的改朝换代和社会变革,其中有些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消亡,有些民俗则经过某些补充和完善,一直传承至今。
但是,民俗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包含着可变因素,这就是变异性。变异性也是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散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民俗是靠语言和行为来传承的,这种方式决定了民俗在历时的和共时的传承过程中,不断适应周围环境而作出相应变化。如中国的妇女缠足习俗大约形成于五代时期,历经宋、元、明三代,成为大部分汉族妇女的必习风俗。清代初年,皇帝颁布诏令禁止缠足,但直至清末,此风并未禁绝。民国以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缠足习俗才全面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