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古代民俗:古代民俗的特点特征

什么是古代民俗:古代民俗的特点特征

古代民俗是指从夏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时期内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民俗。它可以大略分为两个阶段,汉末以前为第一阶段,这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汉代以后为第二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发展与繁荣期。

夏、商、周三代是古代以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民俗为中心,兼容周围各族的民俗,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民俗格局的时期。夏代资料不多,其民俗多不可考。商代有大量甲骨文出土,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民俗仍有浓厚的原始遗风,如事无巨细的占卜、大量殉葬等。到了周代,官方仪礼制度在民间风俗及前两代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从《周礼》和《礼记》中可以看出,“礼”与“俗”已成为两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行为规范系统。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确立和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以华夏族为主体,在与许多部落与民族的同化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历时四百年之久,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体系形成的主要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社会的民俗继续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度繁荣。期间,发生了长达几百年的民族战争和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与流动,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民族杂居的地方都扩大了,由此导致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民俗融合。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氐、羌等族,南方的蛮、僚、越等族,西南的巴人和濮人大量吸收汉族的文化和习俗,同时,少数民族的风俗也传入汉族地区。汉代以后,岁时民俗逐渐定型,从《荆楚岁时记》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沿用至今,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

宋、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继续发展与繁荣时期。源远流长的中国民间巫术,如算命(测八字)、看相、风水等术数,在五代时渐集大成,宋时广为传播。宋代,岁时风俗更为完备,都市民俗较前代更为多样,这些在《东京梦华录》中有细致的描述。辽、金、元三代的统治者虽非汉族,但入主中原后,却逐渐被汉族同化,遵行汉族风俗。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从繁荣至衰落的时期,古代民俗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已成定制,尤其是岁时节日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各种民间娱乐游戏、民间信仰、宗法组织,等等,皆成相对固定的模式。

中国古代民俗与史前民俗相比,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民族融合的规模远比史前时期大,由此引起民俗的不断交流与同化的规模也比史前时期大;

二是古代民俗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以汉族民俗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了民俗文化顽强的传承性;

三是由于这一时期有了相对于民间而言的国家组织,统治阶级也发展出了一套与“俗”相对应的“礼”,即官方礼仪,因此,二者之间常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其间的关系表现得十分复杂。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84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