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史前民俗:史前民俗的特点特征
史前民俗是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史前民俗是伴随着早期中国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
最初,人类像其他动物一样,群居野处,靠简单的采集和捕猎为生。后来,他们开始使用石器,学会了用火,从生食转为熟食,农业的出现与陶器的发明,奠定了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饮食民俗的基本结构。距今一万八千年前,北京山顶洞人已开始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并佩戴兽牙、贝壳等装饰品。后来又发展出以野生植物纤维和蚕丝织衣的服饰习俗。北方先民建造的木骨泥墙房屋和南方出现的干栏式建筑,表明原始居住民俗开始形成。到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已经发明了弓箭、车、船等工具。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逐渐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旱地农业区,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稻作农业区,以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为主的渔猎、游牧区,并形成了相应的物质生产与消费的民俗体系。
伴随着物质文化的进步,先民的精神文化也不断发展,形成了相应的精神民俗。语言在劳动和生活中产生、形成,先民们开始创作神话与歌谣。陶器上的绘画、图像、陶塑、骨雕、木雕、岩画等原始艺术,反映了先民审美民俗的出现。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皆是季节性较强的劳动,与之相关的原始宗教逐渐产生,各种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信仰民俗在先民社会中开始盛行。
史前婚姻习俗经历了族内婚和族外婚两个大的阶段,社会组织习俗则经历了从原始群向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开始出现,最终导致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诞生,历史进入了新的一页。
史前时期没有国家机器,在原始社会的氏族生活中,一切按传统习俗办事,因此,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