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文关于民俗的概念与定义
从狭义的角度,钟敬文先生将其归纳为下述四种不同的解释。
(一)文化遗留物说
这是英国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民俗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就像人由猿猴进化而来,身上残留着一根尾椎骨一样。
(二)精神文化说
这也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在国际民俗学界流行了相当长时间。英国民俗学会1914年出版的《民俗学手册》中有一段常常被人引述的话,形象地表明了这种观点:“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三)民间文学说
这种观点认为民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例如美国学者厄特利(F.L.Utley)将民俗定义为“口头传承的文学艺术”,将习惯、宗教、语言、工艺等排斥在外。在苏联,民俗仅指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在中国,过去研究得比较多的民俗现象,也主要是民间文学。
(四)传统文化说
这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即把民俗仅限于传统之中,将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民俗排斥在外。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狭义的民俗观日渐被打破,人们更多地倾向于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民俗。如乌丙安在其著作《中国民俗学》中指出:民俗是世代传习下来的、同时继续在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事象,是形成了许多类型的事象,是有比较稳定形式的事象,是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上、口头上、心理上的事象,是反复出现的深层文化事象。陶立璠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定的群体为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表现在广泛而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我们倾向于认为,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对其定义比较科学与准确,他认为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