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户撒刀(阿昌刀):青年男子外出几乎人人佩戴背刀

阿昌族的户撒刀 陇川户撒地区阿昌族锻打的各种刀十分有名,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寨与寨之间分工细密,各有自己的名牌…

阿昌族的居住环境:村寨多建于平坝地区或半山坝区

阿昌族的居住环境 阿昌族的村寨多建于平坝地区或半山坝区,寨内交通要道一般都铺石板或碎石,来往方便,房屋也较整齐…

阿昌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食

阿昌族的饮食 以大米为主食,薯类、蔬菜及各种肉类为副食。 嗜酸性食品,爱嚼草烟,男子多喜喝酒。 陇川户撒地区的…

阿昌族的服装:打包头、对襟上衣、黑色裤子

阿昌族的服装 男子一般穿蓝、白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多数人打包头,但陇川户撒地区成年人也有穿大襟上衣…

阿昌族的节日习俗:泼水节、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烧白柴、会街节

阿昌族的节日习俗 一年之中,陇川户撒地区主要有泼水节、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烧白柴及会街节等,基本上…

阿昌族的丧葬习俗:实行土葬、火葬

阿昌族的丧葬习俗 人死行土葬,如系传染病和妇女难产而死,则行火葬。行土葬时由佛爷念经,择吉日出殡,有棺木,亦垒…

阿昌族的家庭婚姻:一夫一妻制、父系小家庭

阿昌族的家庭婚姻 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是阿昌族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一般包括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儿子婚后自…

阿昌族的民族名称:与我国古氐羌人有渊源上的联系

阿昌族的民族名称 阿昌族的族源,应与我国古氐羌人有渊源上的联系,该族自称“蒙撒”、“蒙撒掸”、“衬撒”、“汉撒…

荷花舞(云朵子、地游子、地飘儿、跑花灯):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荷花舞是汉族民间舞蹈之一,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是周先祖公刘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地。周代的遗俗和农耕文化是孕育出…

哈尼族棕扇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哈尼族棕扇舞是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一种传统的特色舞蹈,流行于元江羊街乡那诺街哈尼族聚居地…

佤族甩发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甩发舞,佤语叫“稿西尾嘿”,是流传于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永茸寨、班老乡纳勐村的佤族或者是布绕支系的民间女…

壮族纸马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壮族纸马舞历史悠久,原为丧葬祭祀舞蹈,伴有鬼脸、狮子、大刀、小刀、手巾、拂尘表演,舞者一般为8人。如今,纸马舞…

满族东海莽式舞(九折十八式):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满族东海莽式舞是满族舞蹈的集大成者,通过舞蹈表现出了满族的生产、生活和狩猎等情景,再现了满族的浓郁民族特色。 …

维吾尔族萨满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萨满舞是萨满教巫师在祭祀、驱邪、祛病等活动中的舞蹈。萨满舞表现出原始宗教信奉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的内涵,舞蹈时,…

蒙古族安代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安代舞是内蒙古舞蹈的典型代表,是有着“内蒙古舞蹈的活化石”之称的舞蹈,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

朝鲜族刀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刀舞,是一种由剑舞演化而来的舞蹈。关于刀舞的由来,还有一段令人神往的传说。 新罗国有位名叫黄昌郎的壮士,7岁的…

朝鲜族长鼓舞(杖鼓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长鼓舞也叫作“杖鼓舞”,是朝鲜族自娱和娱人经常跳的舞蹈。长鼓舞用的鼓是两面的,但是两面的音高是不同的。长鼓起源…

本溪朝鲜族农乐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于东北三省等地的朝鲜族聚居区。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

原平凤秧歌(过街秧歌、份秧歌):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凤秧歌又称过街秧歌,份秧歌,是山西原平县独有的一种汉族传统歌舞形式。属于一种节日性的汉族民间集体歌舞。凤秧歌的…

梆鼓秧歌: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梆鼓秧歌是一种以梆和鼓为伴奏,集唱、念、舞为一体的汉族舞蹈艺术形式,起源于山东港沟镇有兰峪村(今山东省济南市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