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有什么样的建筑特点?

北京天坛有什么样的建筑特点?

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中国古代明、清历代皇帝祭天之地。它占地273公顷,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为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1998年北京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自周朝开始,中国的历代帝王就将祭祀天地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这几天,帝王都要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因此,天坛在布局上采用圜丘坛和祈年殿位于内坛中轴线以东,内坛位于外坛的中轴线以东的方式,就是要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突出天的辽阔高远,进而表现“天”的至高无上。祈年殿和皇穹宇的圆形攒顶以及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意在表达与天接近、向天朝拜的感觉。

此外,天坛在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寓意和象征,比如圜丘坛采用上中下三层格局,各层栏板望柱均为“阳数”,象征“九五”之尊。南方北园的坛墙和方形外墙搭配圆形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在暗合传统观念中“天圆地方”的思想。此外,各种建筑上广泛使用蓝色琉璃瓦、祈年殿按天象列数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56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