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城墙是如何建造的
古代的城墙并非都是用砖石砌成。春秋、战国时期,城墙是用夯土夯筑而成的。夯筑方法有桢干筑墙和版筑两种。
筑墙时所用的端模板为桢,形似筑墙之断面,通常为上窄下宽,两侧收坡。侧模板为干,也称“膊椽”,为2~3根木棍。筑墙时,将桢干组装好,用草绳系紧,然后向模型中间填土夯筑。待夯至最高一根干时,割断草绳,抬升干,再依次夯筑即可。
据《孟子·告天下》中记载:“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版筑最早起源于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至周代时已形成制度。筑墙过程为:将模板的一段为用端板封堵固定,另一端开敞,再将敞开的一端接于已筑墙上,用杵筑固定,然后再填土夯筑。此法较桢干筑墙更为灵活。待夯平后,将模板水平前移,便可继续夯筑,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版筑之法到汉代时已充分成熟,并被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