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两宋风俗画里看”?北宋南宋风俗画的特点?
南宋画家李嵩画过一幅《货郎担图》,图中载满各种玩具、杂货的货郎担,吸引了前来观看的儿童、妇女,充满欢快、喧闹的气氛。另一位宋代画家王居正所作的《纺车图》,描绘了婆媳二人纺织生活的场景,表现劳作的艰辛。此两幅图都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两宋时期的许多市民的生活状态都可以从这类画里找到答案。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绘画中开始大量出现反映城乡“市井小民”生活的题材。由于是对社会生活风俗的展现,这类画被称为“风俗画”。北宋之前就已经出现这类题材,北宋初期则开启了风俗画的绘画风气,到了北宋中期风俗画开始迅速发展,许多画家都创作这类作品,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清明上河图》通过对早春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以及汴河两岸各类人物活动的描绘,反映出北宋社会生活的种种场景。图中车水马龙、小桥流水交相辉映,房屋建筑鳞次栉比,可谓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南宋时期的风俗画不但数量大增,而且题材更加丰富,包括货郎、耕织、游艺、村牧、村学、童戏等,视野极其开阔。除了上述之外,比较优秀的风俗画作品还有《百子嬉春图》、《秋庭戏婴图》、《村医图》、《牧牛图》、《闲忙图》等。
风俗画的作者熟悉“市井小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通过对平常生活细节的刻画,反映出平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不少作品融合人物、山水、界画为一体,是当时十分重要的一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