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代的说唱俑比例失调,却给人惟妙惟肖的感觉?

为什么汉代的说唱俑比例失调,却给人惟妙惟肖的感觉?

在中国雕塑史上,有一件幽默的作品,虽然它并不做声但是当你看到它,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笑,那就是被称为东汉第一俑的“击鼓说唱俑”。这个半米高的小人儿,席地而坐,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棰,伴着鼓点儿讲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故事讲到了高潮时,唾沫四溅,眼睛笑成了一条缝,连脚丫子都翘到了半空中,使得站在他面前的人们都忍不住要为他鼓掌。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个滑稽的小人时,会觉得似乎身体有些不匀称:短胳膊、短腿、大脑袋,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雕塑家出了问题,没有把握住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吗?

其实,雕塑家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这些说唱俑又叫侏儒俑,东汉时剧团为了吸引观众就用一些个子奇矮又能说会道的“侏儒”来表演。他们穿奇怪的衣服,做滑稽的表情,讲好笑的段子,又因为身材短小,显得动作笨手笨脚,很容易就引得观众哈哈大笑,所以后来身材短小就成了说唱人的特点。创作说唱俑的雕塑家准确塑造了侏儒们的身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动作的幅度,雕刻出了人物鲜活的表情,真正做到了“传神”的目的。时隔千年,当我们看到这个说唱俑时,仍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说书时热闹的气氛。虽然说唱俑的身材并不完美,但是却依然惟妙惟肖,这就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最好诠释。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480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