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人的建筑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成果主要表现为四类建筑,即民用住宅、庙宇、王宫、军事古堡和道路。
在目前的圣多明各教堂和修道院的地基上曾耸立过太阳神殿,是印加人最为富丽堂皇的宫殿。它又称科里坎查太阳神庙。科里坎查太阳神庙,是印加人著名的建筑杰作之一。神庙有几个小殿和一个大殿,大殿有400多平方米,殿内高大,茅草盖成的屋顶,大殿的四壁全都由纯金的金片镶嵌而成,所以神庙被称之为“金宫”。正面的大墙上有面朝东方太阳神的偶像,偶像的四周,是一片圆金片镶嵌而成的火焰和环状的光芒。当太阳升起,普照大地的时候,神像便会放射出万道的光芒。太阳神像的两侧的御椅上,供奉着历代印加王的木乃伊。大殿的四周,一共有5个正正方方的小殿,全都供奉着神像:第一个小殿,供奉的是太阳神的妻子和姐妹;第二座方殿,供奉的是金星和7颗启明星,还有天国的其它一些星;第三座方殿,供奉的是雷神和闪电神;第四座方殿,供奉着一道由7种不同颜色组成的光彩夺目的弓形彩虹(印加人称彩虹为“马伊王”,是一位神);第五座方殿,是祭司们的秘室,走进去,用金、银、宝石装饰的墙壁内,有很多用黄金铸成的神像。太阳神庙的一边,还有一个“黄金花园”,园内有许多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形象生动鲜活,全都是用黄金和白金精制而成。
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城,是整个印加帝国的缩影。它建于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城内供水设施完备,四通八达。宫殿、神庙和城堡皆以巨石建成,不施灰泥,严丝合缝,以至刀片也难插入。以黄金、宝石装嵌而成的太阳图案绚丽壮观。“黄金花园”里金树银花,耀眼生辉。全城共有12个区,建有王宫、官邸和中心广场。库斯科的不同街区,代表着全国不同地域、习俗的部落,各部落的酋长,都在城里建有自己的住宅(朝见印加王时的居所),其位置都是按照自己部落处于都城库斯科的方位规划建造。在酋长居所的四围,都是该部落的子民的房屋,形成一个街区,这个街区的居民,都在按照自己部落的信仰习俗生活着。
库斯科城在印加帝国之前就已存在,历经印加帝国和殖民时期而经久不衰,直至今天。这里是美洲风情最卓越的表现,但只能沿着它陡峭的道路步行,爬过层层石阶才能领略到,而且你要时刻准备,在拐过每一个街角时都会有新的令人惊叹不已的发现。
印加人的库斯科,如今只剩下一些建筑的废墟,因为,城内所有的宫殿和庙宇早已被西班牙人拆毁,用拆下来的石块修建他们的教堂和住宅了。在市中心,今天人们仍可以在该城最古老的街道——哈图姆鲁米约克大街漫步。在走过近一半的地方时,可以看到著名的“十二角石”,称为“哈图姆鲁米约克”。关于这块石头,有着众多的解释,最可信的是它是印加历,每个角相当于每年的一个月。
殖民时期的库斯科最突出的是武装广场。城市中最美丽的建筑都集中在它的四周,其中有大学、圣卡塔利娜修道院和耶稣会教堂。圣卡塔利娜修道院是在印加人的圣女宫上建造的,这里曾是用挑选出来的少女祭祀太阳神的地方。
广场四周最主要的建筑是大教堂,是在印加建筑的地基上建造的。地基之牢固使这所大教堂逃脱了多次地震的破坏。
武装广场是库斯科城的神经中枢,很大一部分的城市生活是在其周围进行的。广场四周遍布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造型美观的门廊,集中着餐厅、咖啡馆、工艺品商店、夜总会和大量的旅行社。这些旅行社可以安排你在著名的“印加大道”漫步,也可带你到马尔多纳多港或马努国家公园的原始森林中冒险。
但是,印加帝国时期的库斯科城比现在要大得多:萨克塞华曼、京科、普卡—普卡拉和坦博—马查伊等都曾是萨克塞华曼的组成部分,而萨克塞华曼只是大库斯科的一个郊区。
在环绕库斯科的山岗上,在东北部,可以看到萨克塞华曼的城堡白色的石墙,这是印加帝国时期主要的防卫建筑之一,名曰“猎鹰巢”。
在巨大的梯形城墙之间是庞大的要塞。其中心有三座主堡,但是现在只剩下地基了。环绕这一建筑群的三面城墙,是由巨大的花岗岩砌成的。这些花岗岩石块之间的连接相当严密,简直不像人工所为,完全是大自然的造化。这无疑是最伟大、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代巨石建筑。
北面向一片平川倾斜,这片平川曾是古代印加人举行节日庆祝活动和各种竞赛的地方。平川的另一侧有一块圆顶形的巨石,并雕凿出“印加宝座”的白色座位。
从这里看过去,以安第斯群山为背景的整个城堡建筑群一览无余。离开萨克塞华曼的城墙向比尔卡诺塔峡谷前进,道路就会把我们从库斯科的群山带向一片炎热而富饶的地区。比尔卡诺塔河就是从几个世纪以来屹立在这里的巨石间流过。
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向前,我们会看到一些较小的印加遗址,如京科。这是一块巨大的岩石,有数条隧洞从其间穿过。这块巨石是祭神用的,从这里可以远眺印加帝国的首都。此外,还有普卡—普卡拉,意为“红色要塞”,因为这里的石头在傍晚时会变成美丽的红色。而在它的对面则是坦博—马查伊,是印加时期的住宅群,有石头浴室、瀑布、柱廊和梯田等。
沿着山间隘路,印加人修建了由一整套的祠堂—堡垒组成的“悬城”,用以保卫印加帝国不受森林部落的侵犯。
印加人的圣谷以马丘比丘为终点。这里是印加人建筑和城市化所达到的高度发达水平的见证,在与世隔绝的群山之中建设起城市,也是他们勤劳智慧的体现。
马丘比丘建在马丘峰和华伊纳峰之间的盆地上,其中心有一个分几层展开的巨大广场,把城市分成了两部分:西部为上城,建筑精美,是王族、祭司和首领们居住的地方;东部则是下城,建筑较为粗糙,是平民的居住区。
主要的建筑自然是在上城,分为几大建筑群:塔形城堡、宫殿、圣堂和太阳神庙;在下城则有“神鹰”建筑群等。
今天漫游印加人的圣谷,四处可见古城的遗迹,这里曾是一种伟大文明和一个帝国的摇篮,其宏伟和壮观,使所有到过这里的人无不赞叹,也无不感到心灵的震撼。
秘鲁的马丘比丘印加城堡,是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南美洲考古学上的重要古迹。它竟然失落了几百年,直到20世纪初才被一名考古学家无意中发现。这项巧夺天工的杰作,展现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艺术造诣。
马丘比丘是南美洲考古学上的重要古迹。这座伟大的印加城堡,竟然失落了几百年而无人知晓,直到1911年才被一名考古学家无意中发现。
虽然马丘比丘在考古学上首屈一指,名声响亮,可是对于它的历史却是略知皮毛而已。由于印加文化里没有文字,历史全凭口述流传,根本没有任何记载。有人猜测,当时印加人不愿让城堡被西班牙人占领,个个守口如瓶以致失传。况且城堡建于陡峭狭窄的山脊,又被四周的崇山峻岭包围遮盖住,因此也没被西班牙人发现。大部分挖掘出来的遗体都是女性,所以有人猜测,马丘比丘是特地用来赡养妇女以供男人所需。但从建筑的结构来看,它并不适宜居住,只是作为举行庆典仪式之用罢了。
马丘比丘可说是秘鲁、甚至是南美洲的象征。有关图片当然见得多,对它绝对不会陌生,毕竟还是无法抵抗亲眼目睹的那分震撼。城堡占了整个山岗,又加上一座金字塔形的高山为背景,气势非凡,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城堡工程浩大,单单取石块和把石块搬运到山上已经不简单了,再把石块逐块地叠成城堡更不用说了。这项巧夺天工的杰作,也极度地表现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艺术造诣。
印加人建有很多的古堡,萨克萨瓦曼古堡最为著名。作为库斯科城的要塞(也是库斯科居民被围困时的安身之地),它耸立于海拔3700米的高山之颠。古堡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兴建,一共修建了50多年(直到西班牙入侵之前尚未完工),每年都动用240多万人次。这座古堡依山势而建,占地4平方公里,共有三层高达18米的围墙,最外边的一道竟长达540多米。修建围墙的,全都用的是巨石,最大的一块,宽3.6米,高8米,体积121立方米,重达2900多吨。城堡有一行石级通向山下,长约800多米,全部是用石板铺就。古堡的制高点,是一个三角形建筑,被围在3座塔楼之中,其中圆柱形的主塔基础呈辐射状,里面有一座温泉,是专供印加王洗浴之用;另外的两座为正方形的塔楼,以作驻军所用。三座塔楼之间,设有地下的通道,也是用石块所砌,整座的古堡结构复杂,气势雄伟。这一高超的建筑艺术,是古印第安人的创造才能和聪明智慧的结晶。
为统治广大的国土,首都库斯科与全国各地有许多道路相连接,其中有两条著名的驿道:一条北起厄瓜多尔的通贝斯,沿海而行,通过秘鲁,进入智利的中部,全长4000多公里;第二条与第一条平行,但却是穿山越岭,它北起哥伦比亚,一路穿过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直达智利,全长近5600公里。主干道宽3.5米至4.5米,在驿路两边,一直是果树成荫。驿道在穿过平原和灌溉网时,路两边都设有饰着浮雕或图像的护栏;在穿过沼泽或易泛滥洪水的河区地带时,道路就修筑在石堤坝上(有的石坝高达1至2米);道路在穿过沙漠地区时,路的两边都立有两排柱桩(为防飞沙淹没);道路在穿过高原或穿过山区时,便蜿蜒曲折、盘山绕行(陡的地方还凿出梯级)。在岩壁中开凿隧道,在河流、峡谷上架桥(用大树、横木或石板)飞越,在深渊之上铺设吊桥(以深渊两边石柱为支柱,系有5条用韧性极强的枝条或野藤编织而成的粗索,其中3条为桥体,另2条与桥体编结一起为护栏,从两侧加固桥身,桥面铺有横板或石板,有专人进行护养管理)。
这两条干道,还开辟出了很多小道,把库斯科和许多遥远的地区连接起来。驿道的修建,主要是为了适应行政、贸易和军事的需要。印加的驿道,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印加人居民的住屋,一般都是用没经过加工过的石头,和有泥土筑建而成,大都是用禾草或是苇子草,搭建成屋顶,居住的地方不同,房子的形状也不一样。山里的房子,都是尖锥形的,大雨的季节里,雨水可以顺着屋顶的斜坡流下去;沿海的屋子,却是平顶的。但这些房屋,都没有窗子,只用席子做成一个门。印加人的住户,都是单间,几间的房子,围成一个公共的院落。
印加人的建筑,选用的石材丰富多样,有石灰石、中长石、玄武石、内绿石等,建筑是用叠石法(用凿平的石块向上叠砌),虽然这些石料都为多边形,但是却叠砌契合得天衣无缝,至今,仍是连刀片也插不进去。建筑技术之精妙,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