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关”与岭南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

元朝时,除了“鬼门关”之外,又有“老鼠关”之类的戏谑名称。元代台州人陈孚(1240—1313年)《老鼠关》诗云:“春风又送使旌还,笑掬清波洗瘴颜。从此定知身不死,生前先过鬼门关。”此戏称来去匆匆,并没有被人们沿用至今。历经科举制度的完善和中原文化重心的逐渐南移,自唐代以来,唐宋科举文化有效地向岭南渗透,使得岭南书院继起,衣冠遮道,士人群体日趋壮大,南北文化交往从单向被动的方式开始转向为双边互动,南北文化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

尤其是唐宋以来,大批岭南士人离乡北上赴考、任职,路过关口,都对“鬼门关”避之不及。一种希望金榜题名、蟾宫折桂、大展鸿图和与北人争胜的理念蔚然成风,很多人都尝试参加科举考试,以此来改变命运。到了元代,至正七年(1347年)伊哷(别译为月鲁或永隆)以中奉大夫任广西道肃政廉访使,为了顺应当时士风,将“鬼门关”更名为“魁星关”。《星学大成》曰:“魁星有三,惟正魁颇验。若人行年星,限遇之,必占甲科;身命临之,进取必魁多士。”又曰:“巨蟹宫文华星,又名天魁星,主及第……文臣官列至朝参,武显边疆郎将位。”虽然是元人主政,不事科举,但是制度层面上的废止,并不能终结南人进取功名的热忱和科举文化渗入岭南基层的事实。例如,关口附近的“嶙峋挺拔而奉为学宫正神”的山岭,受其科举风行的影响,为了奖掖后学激励更多岭南士人,也更名为“魁星岭”。

所以,元代之所以会出现“魁星关”的名称,根源就是在科举文化的强劲冲刷下,两粤地区壮大的精英群体通过行动来影响政府、言说自我的一个结果。这是岭南士人希望借助修正地名,自觉地“以我手写我乡”、改变岭南落后面貌的一次努力。不过,这种努力毕竟不能摆脱来自中原汉文化的强势影响,也还未能续接上早已失落的民族本色命名,也只能依旧在汉族话语体系中“自说自话”。到了洪武初年,又被新政府复其原名“桂门关”。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347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