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宫山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王母宫山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西王母,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一位母仪天下的神仙,能出席西王母的瑶池宴会,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平凉泾川的王母宫山,就是传说中西王母出没和设宴的地方。

王母宫山位于平凉泾川县城0.5公里的泾、汭二河汇流处。相传周穆王、汉武帝曾巡幸于此,西王母曾在山阳瑶池设宴款待。临行时,对此山爱不忍舍,一再回头观望,故王母官山又名回中山。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有诗曰: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元封年间,王母宫山就修建了王母宫,以后历代均有建筑。到了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山上拥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王母宫、文昌阁、三清楼、玉皇太帝殿、望河楼、留客处、晓钟亭、旷如亭等殿宇数百间。山上古松遍布、万花摆锦,还有名贵的降真树和清香的宫山茶,正如二天门上的对联所述:“翠柏赤松,月明琼岛三千界:琳宫贝阙,花满玉楼十二重。”清同治年间,山上殿宇均毁于战火,只有北魏早期的王母宫石窟,宋、元以来的古钟、巨镬和几块碣碑尚存。

王母宫石窟依山开凿,方形中心柱窟,平面呈“四”字形,窟高12米、深约11米、绕中心柱一周约21米。中心柱的四面及窟壁三面,均刻石造像,有驮宝塔的白象、千佛、力士、菩萨等,与长岗第6窟非常类似。中心柱的正面雕刻坐佛一尊,高约6米,泥塑石胎,体丰面腴,为唐代作品。窟内每壁造像3层,约200余尊。第1层是明、清改塑了的北魏早期造像;第2层为北魏晚期之作;第3层造像风化严重,有浓郁的北魏风格。窟外有3层依山楼阁式建筑,系清末重建。

王母宫山碑碣众多,其中“王母宫颂碑”最为著名,有瑰宝之称。石碑为宋初张锋所立,翰林学士陶谷撰文。到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著名篆书家上官仍见其笔迹俗劣,又重新修磨了碑石,刻写了碑文,成为上官秘书法的代表作,在中国篆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碑文依据史料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以优美的词汇,把神话传说融入文中,使碑文流光溢彩、妙趣横生,实属一篇史学、文学、书法融合的佳作。

王母宫山巅有近年新修钟亭一座,内悬金代完颜永济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铁钟一口。钟高1.9米、直径1.5米、边厚13厘米。“宫山晓钟”古为泾川八景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是王母宫山的庙会。这天的王母宫山游人如织,有的邀朋携酒,吟诗观景;有的合家出动,野炊山中;还有海外朋友,寻根的、访古的、朝拜的,将一腔虔诚留在山中。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23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