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罗什寺塔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罗什塔,又名罗什寺塔,坐落在武威市城北大街西侧,是鸠摩罗什的译经处。
公元383年,前秦“骁骑将军”吕光征服了西域30余国,得鸠摩罗什后正待回归,听到皇帝符坚于淝水之战遭到惨败,已被部将姚苌所杀的消息,便于公元386年在姑臧(今武威)自立了后凉国。从此罗什在武威一住就是17年,一直到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五月,被后秦姚兴用武力夺走。
姚兴以国师之礼,让罗什在长安西明阁及消遥园译经。后秦弘始十一年(公元409年)八月二十日,罗什死于长安,享年70岁。
鸠摩罗什精通梵文,兼通汉语,译文表达准确,文字流畅。据说临死时曾说,如果他的译文不失大意,死后火化焚身,舌头不烂,可葬于武威。而罗什寺塔也是埋葬他舌头的地方。故又称舌头塔。相传,罗什寺塔每10年要动一动,那是鸠摩罗什的舌头在活动。
现在罗什寺塔为8角12层,空心至顶,用砖砌成。塔高32米,塔顶为形似葫芦的铜质宝瓶,金碧辉煌、雄伟壮观,与城东北隅的双塔遥遥相望,构成“文笔三峰”之佳景,为古凉州八景之一。
塔座呈八角形,周长25米、高2米,全以条砖叠砌。塔基呈方形,边长12米、高3米,四周有砖砌花栏字墙。塔底层较高于其它各层,门向东开,从下起第3、5、8层均设门,最顶层面东设小龛,龛内有一佛。每层都施平砖叠涩式的腰檐,翘角高挑,下系风铃,微风吹来,叮有声。
罗什寺塔在1927年大地震时曾遭破坏,1934年重修。重修时,曾在地下掘出石碣一块,0.4米见方,阴刻“罗什地基,四址临街,敬德书”11个字。由此推断,塔为唐贞观年间,唐将尉迟敬德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