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俗:民俗的释义与由来

什么是民俗:民俗的释义与由来

中国较为流行的民俗观念首先是民间风俗,比如四时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还有婚丧嫁娶等;另外一种观念是把民俗看成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比如传说故事、神话、歌谣之类;还有一类把民俗看成古代文化在今天的残留物,比如拜神、祭祖等。而国际上普遍认为民俗是一个学科,是指有关民众或人民的一种文化智慧。

因此,民俗是人们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并在较长时期为人们所共同遵从的生活习俗。

民俗释义

一是人民的风俗习惯。清朝薛福成《创开中国铁路议疏》:“民俗既变,然后招商承办……可以渐推渐广,渐续渐远。

二是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情况。《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三是民众,百姓。宋代毕京《和范希文怀庆朔堂》:“几多民俗熙熙乐,似到老聃台上来。”

民俗由来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来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传播——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

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而南方却吃年糕呢?

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比如南方的吊脚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177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