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挂汤瓶的来历是什么?回族汤瓶的故事内容是什么?

回族挂汤瓶的来历是什么?

关于汤瓶,在回族民间流传着一个传奇的故事。

元朝末年,朱元璋率领农民军起义。官府为了镇压起义军,不问青红皂白,到处烧杀抢掠,老百姓非常痛恨他们。有一天,在河北沧州的一个村子里,起义军和官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起义军的一位军官被一个官兵砍伤了,鲜血直流。这一切正巧被一个村姑看见了,她连忙抄起一根木棍,绕到官兵背后,只听“咚”的一声,官兵被打晕在地。

村姑把起义军军官背到自己的家中,包扎好伤口,护理他养伤。起义军军官伤好后要离开时,才知道救他的村姑家信奉伊斯兰教,习惯使用汤瓶。为了表达对村姑的感激之情,他叮咛说:“从今以后,只要在你们回回家门口挂上汤瓶,我们义军一定会尽力保护你们。”

打这以后,一有战争,村里的回族人都在门口挂上汤瓶。几年后,朱元璋做了皇帝,他的回族将军、开国功臣常遇春知道了这件事后规定:“凡是我们回回,都必须挂汤瓶!”久而久之,挂汤瓶便成了习惯,作为回族饭馆、饮食摊点及其他回族经营场所的“清真”标志了。

汤瓶的故事内容是什么?

传说唐王朝藩王叛乱,唐王因兵力不足,阻挡无效,为保江山,派人到西域大食国求援。大食国国王派大将率兵五千前来相救。由于大食人善骑马射箭,作战勇猛顽强,很快与其他援军一起平息了叛乱。在唐王的再三挽留下,约三千名大食将士留居长安。唐王担心他们思念家乡亲人,都给他们娶了妻小。还命令工匠依照波斯一带的洗壶样式,铸造了精巧美观的金、银、铜壶,按级别分发,供日常洗漱之用。

这种壶口小腹大,酷似当时的瓷瓶,因此当时的人们习惯称作“瓶”。又因为这是唐朝皇帝赐给的洗瓶 洗壶 ,所以也叫“唐瓶”、“唐壶”或“唐瓶壶”,后来根据谐音叫成了“汤瓶”。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77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