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学的“平气”和“定气”指什么意思?

古代天文学的“平气”和“定气”指什么意思?

平气也叫“恒气”。在天文学领域里,我国古代历法把一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定出二十四个节气。从立春开始,每过15.22天就是一个新节气,这样定的节气叫作平气。但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并非完全匀速,而是有时较快、有时较慢。这个现象被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天文学家张子信发现。当时张子信因躲避战乱在一个海岛上进行天文观测30多天,他发现太阳在春分后运行得最慢,而在秋分后则运行得最快。虽然他的发现并不是很科学,但在当时的天文学领域影响不小。

既然太阳并不是匀速运动,所以它在平气的节气间所走度数并不对等。于是到了隋朝,天文学家刘焯就提出了另外一种分节气的方式,他把黄道一周分成二十四等分,按照中国古度,一周是365.25度,每一等分就是15度多。这样从冬至开始,太阳每走15度多就是一个节气,这样得到的节气就叫作定气。因为定气与人们生活并不密切相关,所以定气在民间并不流行,但在天文学上,它对古代日食、月食时间的推算有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71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