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东南部的潭柘山麓。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而得名。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比北京城建城要早约500余年,因此,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
潭柘寺初名“嘉福寺”,清康熙帝曾赐名“岫云寺”。寺庙规模宏大,总占地面积约121公顷,寺中主体建筑风格以明清为主,据说明初建紫禁城时,便是仿照潭柘寺而建的。潭柘寺在清代鼎盛时期时有房999间半,而故宫的房间总数为9999间半,由此看来,潭柘寺俨然是故宫的缩影。寺内整个建筑群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中轴线纵贯当中,两侧建筑基本对称分置,主要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路有万寿宫、行宫院、延清阁、方丈院、太后宫等,西路有观音殿、戒台等。潭柘寺不仅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自然景观亦是优美多姿,著名的“潭柘十景”早已名冠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