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白马寺名称的来历是什么?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位于河南洛阳老城以东12千米处。因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所以,它被尊称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飞行殿厅,次日得知此梦为佛示,遂遣蔡音、秦景二位使臣前往西域拜求佛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两位使臣不负帝望,携天竺(古印度)高僧竺法兰、迦什摩腾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千里迢迢抵达洛阳。汉明帝躬亲迎奉,并敕令在洛阳雍门外以天竺式样仿造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命名为“白马寺”。
白马寺为长方形院落,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二百余亩。寺内主体建筑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五重殿阁以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白马寺自建寺以来,其间几兴几废,饱经沧桑,尤以安史之乱时损毁最为严重,以武则天时兴建规模最为巨大。寺内设有迦什摩腾和竺法兰二位高僧的墓冢,还有清凉台、齐云塔、青石圆雕白马等著名建筑雕塑,因而成为历代佛教圣地和游览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