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在古代本为官职名,为什么现代将其代指医生?
“大夫”一词最早源于《周礼》,西周时期特将共同辅佐君主统治国家的官员分为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于是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俗称。秦汉之后,担任官职的大夫越来越多,如担任中央要职的御史大夫,与太尉、丞相合称三公。此外,一些虽不专任行政事务,但以议论政事为职的官员也被称为大夫,如中大夫(后更名为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等,这些大夫大多俸禄颇丰。
隋唐以后,“大夫”地位上升,成了高级阶官的称号,且名号繁多,如金紫光禄大夫、正议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通议大夫等。宋代时,由于医学发展迅速,一些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机构逐渐成立,“大夫”开始用于那些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员,于是,大夫和医生开始有了联系。当时,翰林医官院的医官被分作七级,如和安大夫、成安大夫、保安大夫、成全大夫等。因大夫多为医官,渐渐地,人们遂将医生称作“大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