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王叔和为中医学做出了什么贡献?
王叔和是魏晋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幼时博览群书,通晓经史百家,后因避战乱而投奔荆州刺史刘表。居荆州期间,王叔和和张仲景弟子卫汛关系要好,他逐渐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并立志钻研医道,潜心研读医学著作,学习诊断治病的医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王叔和因医术渐精,为百姓医治了许多疑难杂症而名噪一时,被曹操选为随军医生,后被提拔为太医令。
切脉是我国医学诊断“望、闻、问、切”四诊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扁鹊时便常用切脉法来诊断疾病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因许多医生缺乏对脉学知识的掌握,或因对脉学不大讲究而造成临床诊断不明,这对病人产生极大的危害。所以,王叔和便利用当太医令的有利时机,经几十年精心研究,在吸收和总结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脉学著作——《脉经》。脉经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24种脉象,使脉学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