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知心朋友称“知音”?“知音”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俗话说“千金易得,知音难觅”。“知音”常用来形容彼此了解,情投意合的人。那么,“知音”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古有诗云:“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该诗说的便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音乐家。他不仅精通音律,更弹得一手好琴。然而纵使他琴艺高超,却始终曲高和寡,没有几个人能够听懂他的琴曲。

有一次,俞伯牙因公务来到汉阳江口。黄昏时分,俞伯牙命船夫停船靠岸,调琴弹奏起来。伴着朦胧夜色,草场间传出悠扬曲调。弹琴间隙,俞伯牙听见草丛中有声响,便命书童前去查探。待书童回来,身边又跟了一个人。俞伯牙询问方知,此人名叫钟子期,是附近古娄子村的樵夫。砍柴回家途中,他听到有人弹琴,便隐匿在草丛中欣赏起来。

俞伯牙觉得此人是在说大话,一个樵夫,怎能懂得他琴中表达的情感。便想试探试探他。于是,俞伯牙转弦弹奏了一支表达泰山雄险的曲子。站在一旁的钟子期屏息凝神,表情随着俞伯牙的琴曲不断变幻。一曲弹罢,钟子期叹道:“妙曲,高山巍峨,雄险非常。”俞伯牙听后,不禁对钟子期刮目相看。随即调整琴弦又弹一曲,钟子期面容平静,如浴春风,悠然说道:“潺潺溪流,东流到海。由微波荡漾,到波涛澎湃。”俞伯牙听罢激动不已,终于找到了能听懂自己琴曲的人了。于是,他邀请钟子期来到自己船中。两人把酒言欢,畅谈琴曲,并结为兄弟,相约来年此时此地再相聚。

第二年,俞伯牙守信而来,却不见钟子期的身影。经过打听才知道,早在几个月前,钟子期就去世了。当地人说,他为了遵守和俞伯牙的约定,特意告诉家人将他葬在江边。俞伯牙听后,心痛不已。他来到钟子期坟前,弹奏起《高山流水》。弹罢摔琴长叹:“知音不在,还有谁能懂我琴音。”

战国时的《列子·汤问》,详细记载了这段佳话。后人在俞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伯牙台,以纪念他们“以琴觅知音,摔琴祭友人”的感人故事。“知音”也成了知心朋友的代名词。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48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