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是哪个皇帝的墓?
永陵位于成都市区抚琴东路,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的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很多动荡的时代,五代十国就是其一。当时天下大乱,短短几十年,神州大地上一共涌现过不下十个小诸侯国。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847年—918年),本是河南舞阳一农民,勇武过人,兼有谋略,经过十数年经营,一举攻占四川,建立了前蜀政权。据史籍记载,王建自封蜀王之后,知人善任,生活简朴,勤政爱民。蜀国在他的治理下,国力发展迅速,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实力雄厚,当时作为蜀国都城的成都,一度成为最繁华的都会。他治理朝政所用典章制度皆沿袭唐朝,并任用大批唐朝旧臣等,使前蜀国成为当时社会最稳定的天下富国和强国。可惜在他死后,他的儿子骄奢淫逸,很快将他打下的江山基业葬送。
永陵在成都三洞桥附近,现在已是成都这座历史名城的一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不仅是迄今为止发掘的历史年代最早的古代帝王陵墓,同时还是目前所知唯一的墓室建筑在地面之上的帝王陵墓,其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永陵所在处是司马相如的抚琴台吗?
永陵是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司马相如,成都人,是西汉文学家。因为一篇《子虚赋》而被皇上赏识,封为中郎将。他是个大才子,发迹之前赴县令家做客,以一曲琴挑动了县令女儿卓文君与他私奔。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样一位才子,闲时抚抚琴是很正常的,有个抚琴台也不意外,但跟永陵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相如琴台作为成都的名胜,始于六朝,当时人为附风雅,漫指相如宅附近的一个高台为琴台。自从唐代诗人杜甫等人题咏后,琴台更是声名远播,成为文人骚客凭吊的胜地。历经宋、元、明、清四朝,琴台的传说经久不衰,成都西郊五里铺的琴台遗址从明代一直传到清代中叶。直到清代中期,琴台都还跟永陵毫无关系。
清朝中叶以后,五里铺的琴台旧址逐渐湮没无闻,而早在南宋陆游入蜀时就已经破败的永陵,经历了几次战乱之后,更加荒芜,只剩下一个小土丘了。于是人们就把司马相如的抚琴台附会到这个高台上。本来,司马相如的抚琴台就没有确凿的位置,因此人们也就无心查考,以讹传讹了。
20世纪60年代,永陵西侧的农田中出土了一通石碑,上载“清故候选县丞朱君墓志铭”,铭文上记载说:“光绪十六年五月望日遘疾,遂卒,春秋五十有三。君妻沈孺人,无子。以兄子光烈兼祧为后。十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光烈葬君于成都之西司马相如琴台之侧。”可见到光绪年间,永陵就已被附会为司马相如的琴台了。
永陵是否被盗过?
永陵在1942年发掘之前,一度籍籍无名,以致人们都找不到它的具体位置。但据前人诗词里所写,在南宋时期,还能找到陵墓的所在地。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诗里写道:“穿残已叹金凫尽,缺落空余石马双。攫饭饥鸟占寺鼓,避人飞鼠上经幢。”在这首诗的小序中,陆游还提到:“永庆院在大西门外,不及一里,盖王建墓也,有二石幢,尤当时物。”说明在南宋时期王建陵仍具有相当规模,人们都还知道具体的位置。但是陵墓已经开始出现破落的迹象,墓前的石马石人缺损严重。随着南宋灭亡,元的血腥屠戮,残存的人们已经不记得永陵的具体位置了。一千多年来,成都西郊三洞桥边一个直径80余米、高约15米的圆形乱土堆下,谁也不知道这里面竟然是个皇帝的陵墓。
直到1 940年日军轰炸成都,天成铁路局在土堆上挖防空洞时,才意外地发现了墙体。经过考古学家冯汉骥先生的考察,并在其后经过考古发掘,根据出土的文物,才确定它是前蜀皇帝王建的墓,从他的谥册上看叫永陵。
永陵在初建时是有宏大地面建筑的,陵园神道两旁置石幢、石人、石马等,但早已荡然无存。据宋人记载,当年陵墓的陵佛宫内壁画有百面之多。但宋代大中祥符年间,益州知州凌策奏请拆迁陵园及陵庙建筑用来修建道观玉局观,永陵便就此颓败下去,直至无闻。今地面建筑仅存石文吏俑一躯。但墓室完好,且一直被说成是司马相如的抚琴台,想必并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