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被称为“官场不倒翁”的人冯道。此人先后经历六朝,侍奉过11个皇帝,无论谁家天下他都位居高官,朝朝为公卿,而且三次拜相,居相位长达20余年。虽然官场不倒,但其政治品德却很值得探讨。后世欧阳修、司马光对其多有鞭挞,谓之“奸臣之尤”。那么,真实的冯道是不是不忠不义之臣呢?
冯道,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洲景城人。其父熟读诸子百家,对道家极为推崇。冯道出生不久,父亲便依据《道德经》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其取名为道,字可道。冯道年轻时,曾做过幽州刘守光的参军幕僚,后任河东节度使掌书记。后唐庄宗李存勖即位后拜冯道为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李存勖死后,明宗即位,因明宗想以文治国,又因冯道“劝进”有功,于是提拔冯道做了宰相,冯道从此开始发迹。石敬瑭灭掉后唐,建立后晋,冯道任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后又加封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石敬瑭死后,契丹南下中原灭晋,冯道又主动投靠契丹,被封为太傅。后来契丹被迫北撤,大将刘知远建立了后汉政权,冯道官至太师。不久,郭威造反,冯道又率百官迎郭威进入汴京,加入后周政权,被拜为太师兼中书令。冯道死后,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
纵观五代历史,冯道先后任职于后梁、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六朝。在那种动荡的时局下,就连皇帝都走马灯般的轮替,而冯道却能一直官运亨通,五代末年,其声望更是一度达到顶峰,实为历朝罕见,因此被称为“官场不倒翁”。而其做官秘诀便是不讲忠义,只看实力。“临难不赴,遇事依违两可,无所操决,唯以圆滑应付为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