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石经是一部怎样的刻经作品?

房山石经为北京房山区云居寺古代石刻佛经,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

房山石经由隋僧静琬发起雕凿。静琬雕凿石经是缘于中国佛教史上两次“灭佛法难”。鉴于历史教训,静琬秉承其师慧思的遗志,发愿刻经于石,藏文石室,以备经卷一朝毁灭时充作经本。

静琬刻经从隋朝大业年间开始,至唐贞观十三年(639)圆寂,刻经达三十余年,共刻成《华严经》等一十二部。静琬在刻经的同时,还于山下构筑了云居寺,成为房山刻经的重要基地。

静琬圆寂后,其弟子玄导、仪公、惠暹、玄法等又相继主持刻经事业。到明末董其昌始告结束。这一历时千载的刻经事业得到历代朝野的赞助,其中以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最盛,五代时期一度衰微,至辽金时期又继续发展,到元明时期接近尾声。共刻佛经1122部、3572卷,刻石14278块,珍藏在石经山九个洞窟和山下云居寺内南塔地宫之中。

房山石经分为大碑和小版两类,大碑共4196块,每块长2米,宽1米余,此类碑石多刻于隋、唐两代,存放于石经山藏经洞内;小版共10082块,每块长宽各70厘米,此类碑石多刻于辽、金两代,存放于云居寺南塔下的地穴中。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两千五百周年,1956年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以发掘整理房山石经为纪念大会献礼。曾先后开启藏经洞、发掘地穴和南塔基,对历朝刻经逐一编号登记,并进行拓印。全部工作到1958年年底全部结束。这次整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获得了房山石经千年刻经的准确数据和全套资料,为研究房山云居寺刻经和北京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赵朴初先生称房山石经为“北京的敦煌”。

房山石经的发掘工作结束后,一大批佛教界、文物界、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如周绍良、黄炳章、林元白、徐自强、吴梦麟、任杰、罗、法映等专家学者参与了房山石经的研究工作。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房山石经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首先,房山石经是以历代佛经善本为依据刊刻,不啻一座巨大的善本佛典宝库,特别其中保存有五十余卷中国现已佚失的佛教典籍,不仅在佛教思想和历史研究方面弥足珍贵,而且对于存世佛经的校勘有着重要价值。其次,附在房山石经许多经文后总计达6800余条题记,是研究中国北方地区中世纪政治、经济结构、社会风俗,以及官职、手工业、工商业发展状况的珍贵资料。此外,房山石经雕刻字迹端庄秀丽,技法纯熟流畅,荟萃十一代书法家之大成,对于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和文字演变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1980年中国佛教图书馆成立后,专门设立“房山石经研究小组”,加速了房山石经研究和编辑出版的进度。20世纪50年代至今,房山石经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先后出版了三部重要著作:《房山石经题记汇编》,五十余万字,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和中国佛教图文馆石经组编辑出版,1987年8月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影印本《房山石经》(辽金部分),中国佛教协会编印,共二十二册。《房山石经之研究》,1987年9月中国佛教协会出版。近年又以房山石经作为底本校勘,出版了《中华大藏经》。1999年9月9日房山石经全部回藏地宫保存。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24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