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如何?

智永,僧人书法家。俗姓王,名法极,传为王羲之第七世孙。浙江绍兴人。大约生活于南朝梁、陈和隋年间。智永少时与其兄惠欣一起在会稽嘉祥寺出家,该寺是王羲之旧居改成的寺院,当时舍家为寺是一种社会时尚,以表达对佛教的虔诚。梁武帝萧衍(464~549)得知智永兄弟崇尚佛教的行为,从他们名字中各取一字给该寺院取名为“永欣”。时称智永为永禅师。智永擅长书法,真草兼备,求书者盈门,住处门槛几被踏破,乃以铁叶裹之,世称“铁门限”。又将数十年练书习字所退笔头,置满五簏,作铭埋于土中,号“退笔冢”。皆为书法史上的佳话。北宋苏轼评其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

智永在永欣寺阁楼学书三十年,曾临集《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向浙东各寺皆赠送一本。智永认为,学书之人只要有这样一千个字刻骨铭心,就可心手相应,臻于妙境。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对后世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后代书法家写《千字文》之风气。

《真草千字文》是由一千余字编集成四言文章,便于初学者诵读、识字。这类文章古代即有,但智永所写的千字文影响最大。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完全师承了王羲之的草字法规。王羲之的方折之笔,以及王献之的长形字态和点捺俊美的逸笔,都在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从传为智永亲笔的日本墨迹本《真草千字文》看,草书与真书分列两行,草书在右,楷书在左。楷书用以释读草书。这种以楷书对释草书的方式,是智永首创。既便利释读草书,又能使人同时欣赏到他的两种字体。特别是他的楷法,是以草字的笔调来写楷书,和写草书一样,喜欢在每一个字内,加上一二重笔,使字态更为生动活泼,略似“行楷”。唐宋以来的书法大家,十分喜爱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尤其是书僧怀素、高闲、贯休、梦龟、文楚等人,都以智永的笔法为楷模。后来元代大书法家赵孟,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六体《千字文》。

智永楷书笔法既有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的意趣和动势,同时又把当时楷书中遗留的古拙之意(隶意)全部扫除。尤其是结体的处理,别具匠心,打破了平缓的格局,用笔呼应紧密,笔势相连,形成了“帖学”流美的风格。智永的书法传人众多,除佛门弟子外,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也曾从他学书,并得其真传。虞世南后来成为唐太宗的书法老师。盛唐时期书名赫赫的张旭,也是智永的后学,可见智永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23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