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只是一篇草稿?

为什么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只是一篇草稿?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上巳日,王羲之与谢安等好友一众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祓禊”之会,大家饮酒赋诗,快然自足。王羲之是当时的望族名士,又是书坛领袖,酒酣耳热之余,趁兴挥毫落墨为大家的诗作序,于是便产生了举世闻名的《兰亭序》。《兰亭序》全文共324个字,字体变化流畅,遒美飘逸,穿梭点画间互盼生辉,单单一个“之”字就有20来种不同形态,无一雷同;七个“不”字也各有千秋,或舒展或谨紧,或俊逸或阔绰。毛笔在纸间的行走保留了最初书写的随兴、自在,成就了行草不经修饰的即兴美学。曾有人形容王羲之的行书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可以说,这八个字正是兰亭佳作恰当的写照。

王羲之对自己的这幅作品也格外得意,由于是当时的即兴之作,有几处因为斟词酌句而在作品上留下了涂改的痕迹,回来后,他重新誊写数十遍,但效果却总是不及当初那份充满自由节奏的草稿。为何王羲之之后认真誊写的作品都比不上原先的那篇草草而就的草稿呢?

这就是中国书法的魅力所在,好的书法作品不光是要讲究技法,还要充分体现书者的性情。蔡邕曾说过:“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意思就是书写之前先要放下一切功利和想法,用书法表现自己至情至性的情感。酒醒后的王羲之在誊写时虽可以达到当时的技法,却无法还原当初挥毫落墨时的情感。于是原作就成了无法复制的文化瑰宝,代代相传。以至于后世酷爱书法的唐代太宗皇帝李世民,对王羲之作品的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二十四史”里《晋书》中的《王羲之传》就是唐太宗亲自撰写的。在这篇传的后面他对历代的书法家都作了一番点评,并认为王羲之成就最高,其他所有的书法家和王羲之相比都是“区区之类”,不值一提。世人常用“翩若惊鸿,矫若游龙”,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宋代书法大家米芾更是称《兰亭序》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可惜最后《兰亭序》的真迹失传了,现在我们所见的也都是唐人的临本,其中现称为“神龙本”的冯承素摹本,被公认为最得王羲之神韵。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07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