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亨利四世向教皇赎罪的“卡诺莎之行”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亨利四世访问教皇的“卡诺莎之行”是什么意思?

1076年末,时年26岁的亨利四世获悉教皇应德意志反对派诸侯的邀请,离开罗马北上准备前往德国。教皇名为调停,实际上旨在进一步挑起皇帝与反对派诸侯的矛盾,还准备另选他人来取代他的位置。于是,皇帝立即决定,带着他的妻子贝尔塔和两岁的儿子康拉德离开施派尔,前往位于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期望在途中与教皇相遇。当然,亨利四世急于见到教皇,除了希望阻止上述双方之间的会面外,最大的愿望是期盼教皇收回开除他教籍的敕令。

已在途中的教皇,临时下榻卡诺莎城堡。这样,亨利四世一行也尾随来到城堡前。据记载,亨利四世身披麻毯,在雪地里光着双脚,完全是一副基督教忏悔者的装扮。而教皇则摆足了架子,从1月25日到28日,足足让皇帝在冰天雪地中等了三天三夜。

在姗姗来迟的接见中,皇帝向教皇“悔罪”,而教皇则给了皇帝一个表示赦罪的吻,皇帝也被恢复了基督教的教籍。据说,亨利匍匐在教皇面前,展开双臂,使全身呈十字架,接受了教皇的宽恕。

于是,“卡诺莎之行”(“Gang nach Canossa ”、“Walk to Canossa”)这一词汇在西方语言中,就表示“屈辱地请求原谅、请求宽恕”的意思。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00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