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清初四僧?为什么说清代初期画坛四僧是“野逸派”?
清初画坛上活跃着四位极具个性的僧人,画史上总将他们与被奉为正统的“四王”相提并论。这四位僧人的作品或空灵简约,或苍茫厚重,或潇洒飘逸,或慷慨激昂,给人以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感觉。他们同为明末遗民,在清朝统治时期以出家为僧表明他们的消极避世态度,他们就是被后世称为“清初四僧”的朱耷、石涛、弘仁和髡残。
康熙皇帝对董其昌的推崇使得作为嫡传的“四王”名噪一时,这也是他们的绘画得以成为正统的政治基础。
“四僧”则属于在野一派,活动于社会底层,以画名世,同样在董其昌画学思想的影响之下各立面貌。只不过“四僧”对自我个性的表现更为强烈:
八大山人(朱耷)笔下的荷花、鸭子、鱼等题材都是来自对生活切身的体会;
石涛的“搜遍奇峰”是对自然的倾慕;
弘仁则远师倪瓒、近画黄山;
髡残以其率意自然的干笔皴擦表现生活中的山山水水。
如果说“四王”的成功在于对古人笔墨技法的总结,那么“四僧”的成功则在于绘画形式的转变,正是这种天真自然和不假修饰为他们在绘画史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他们的画作毫无造作扭捏的姿态,成为了绘画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