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音乐盒叫作八音盒?音乐史上的“八音”是指什么?
人们常把唱歌不好听说成是“五音不全”,五音指的是中国古乐中的五个基本音阶。从古至今,人们习惯用“五音”来指代音乐。但是有一种音乐盒,人们却叫它“八音盒”,而不是“五音盒”。这“八音”指的又是什么呢?
据《周礼·春官》记载,古代的乐器,按照材质的不同,可分为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八类。也就是说,用这八类材料,可以制成很多种乐器。其中,匏包括笙、竽之类;土包括埙、缶之类;革包括鼗、雷鼓之类;木包括、柷之类;石指的是磬类;金包括钟、敔之类;丝包括琴、瑟之类;竹则包含箫、镈等。古人将这八类乐器统称为“八音”。以“八音”划分乐器种类的方法,被视为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据记载,古代的器乐演奏多为宫廷需要或者为宗教仪式所用。因而,相对来说形式比较固定。后来受外来文化影响,我国的古代传统乐器逐渐没落,外国乐器替代了传统乐器的地位。如今我们所见的乐器,多数是融合了外国乐器特点而形成的。虽然传统意义上的“八音”多数被外来乐器所替代,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八音”在民间的发展。
在民间,人们在古代“八音”分类的基础上,将“八音”扩展为8个乐种。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相继出现了与“八音”有关的器乐派别。
音乐盒传入我国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便将这种能发出各种乐器演奏声响的盒子称为了“八音盒”了。